南京大学中国近代史讲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京大学中国近代史讲义

中国近代史 Intro: ◎中国近代史在史学界,颇为敏感。现在更多的是作为观念史进行讨论,研究一些意识形态问题,如“晚清民族冲突”。研究的视角从精英史转为底层史,口述史。长期以来,研究的历史问题都是上层的历史,下层处于失语状态。 ◎史学可以和人类学进行融合。(人类学:民族主义、官僚制度、人类体质等) ◎就上海移民而言,(虞洽卿)宁波人建立四明公所、丙/殡舍等团体、会所。涉及到福柯提到的权力空间的问题。火会、同乡会——人际关系的支点(node) ◎就天津教案问题,台湾的吕士朋提出了官士民一体化的反教模式。 ◎节日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迪尔·凯姆)宗教节日,或者集体性的活动安排对人的影响。比如春节,是农闲的时候,进行政治仪式、祭祀,都是国家的控制手段。袁世凯时期,对于民国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增加了人民对于民国的认同。(如,双十节,云南起义日来纪念孙中山)。蒋介石以孙中山出任非常大总统一职的日子为纪念日。这都是控制意识形态的方式。 ◎时间观念的建构:时间的文化,时间中的社会因素问题,时间的观念是如何建构的?时间是非物质性的一个点,一种客观的存在,但只有通过了建构,才成为了约束人生活的一种方式。又比如英文的文化霸权地位,也是被建构出来的。关于时间和空间的问题,都是人类学关注的重要内容。太平天国时期制定天历,亦有其政治内涵。时间表的配置可以视为国家统治技术的体现。比如,一周的工作时间的限定、改变等等。时间观念的出现,就是对人控制的开始,这也是现代性的暴力。现代化使得人类活动的空间极度扩大,而生活上的时间受到了大量的控制。 ◎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是权力空间化的体现(空间意向的权力体现)。人被时间和空间规训。 ◎个人崇拜问题:对毛泽东的崇拜是将其幻化为神,而对孙中山的崇拜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 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的老师,人类学家):人类学的田野调查。 布迪厄:场域观念,仪式:国家在场的体现。社会在人的等级分化中有很多已经存在的文化资本。(参见包亚明的书)对于男性政治和电视机的研究。对空间的调查:华北农村、日本株式会社都已经被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考察。 “新制度主义”中的非制度因素。《革命表象》,“表象史”的研究,一个概念如何成为人们心中的东西?革命:取得民心认同的隐性政治技术。革命成功意味着前统治的破灭。人们对于国民党的失望,使得其寻求新的革命符号。郭于华,有关政治操演的问题,操演对于人们观念的影响(开批斗大会、斗地主等)。这些都成为了社会记忆的一部分。犹太人的仪式,将犹太人的纪念日变成一种集体记忆,一种保有民族认同的记忆。还有身体记忆。如何建构国家?如何建构民族?都是通过仪式和记忆来达成的。中国人的务实,使得对于毛的崇拜大于对于孙中山的崇拜。因为毛说的都兑现了,孙说的都还是空头支票。在个别事情上处理能力的高低,体现了政权的统治权力技术是否高明。比如,浙江人身上深厚的反清历史记忆(章太炎)。教科书,社会记忆的装置。 中国人的“字”的消失,原因:人的社会化,使得血缘之间的关系淡化。人员从一个地方大量迁出,使得“郡望”不复存在,故而,人的“字”消失。 参考书目:(From:超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学术期刊网、清华学术期刊网、山东青年干部管理学院) 本尼狄克特《想象的共同体》 汪明安,杨念群(杨度之孙女):女性缠足的问题 李贞德《公主之死》(探讨唐朝的两性问题) 王铭铭,《空间、记忆、社会转型》 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浙江村问题研究 古斯塔夫·勒旁,《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 安东尼·吉登思,《民族国家与暴力》(反思国家的监控性)、《社会的构成》 艾米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宗教是社会产物还是天然产物?宗教仪式产生的集体认同。比如,节日(礼拜天),波士顿禁酒。 萧凤霞,《历史人类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 克里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提出“深描”理论(研究对象背后丰富的文化、政治、社会仪式形态的内涵,采用新的框架和新的理论,如,文化网络)。另,《地方性知识》、《爪哇的宗教》 《语言与符号暴力》:语言人类学、语言社会学、符号暴力问题。 《知识、组织与象征理论》 杜赞奇(芝加哥大学,理论学派基地),《文化权力与国家》 王铭铭主编,《象征与社会》,另可参考,袁伟时(研究孙中山)、孔飞力(《叫魂》)、柯伟林的文章,有关文化权力网络,文化框架的观念影响,文化资本向经济、社会转化的问题。另,葛兆光。 景军,《神堂记忆》(又称《孔庙记忆》) 阎云祥,《礼物的流动》(中国人的礼物交换及其人际网络意义)。另,(迪尔·凯姆的学生)莫斯,《礼物》,讨论礼物交换中的人际关系。 汪明安,《后身体的政治文化》 庄孔韶,《银翅》(家族史);林耀华,《金翼》。电影,《虎日》。另,赵世瑜有关明清庙会的研究。钟敬文。张鸣之文

文档评论(0)

ggdxyz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