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仁 者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 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 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 曾参把孔子的爱人之道归结为哪两个字?你又是如何理解的? 文中第三、四章和“忠恕”又有何关系? 5.12: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恕 6.30: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恕=如+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心推到他人的心,将心比心,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要义: 自己不愿的事情,也不要加之与他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积极为人) 忠=中+心 (己)把心放在中间,自我端正; (人)把人放在心中,对人诚实负责,尽心尽力地帮助人,积极为人(谋幸福)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于丹 忠恕之道 “忠”侧重于外向性,竭力为人,重心指向他人,从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的角度讲的;“恕”侧重内向性,推己及人,重心指向自我是从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的角度讲的。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非两个问题,两者皆统一于仁,是仁的外在与内在的和谐统一,所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非“二”以贯之。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仁的基本要求,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回死了,同门想厚葬他。孔子说,不可以。按人之常情,自己最喜欢的弟子去世了,其他弟子们想要厚葬,孔子应感到高兴才是,为什么他反而不同意呢?因为他主张葬之以礼。孔子讲,丧葬应该称家之有无,就是根据死者的家庭经济状况来办理葬仪。颜回活着的时候是贫困的,死了却厚葬,这不合礼,所以孔子反对。但弟子们不听,还是厚葬了颜回。他们认为,厚葬才能符合老师的哭之恸,才能符合老师对颜回的称道与喜爱。殊不知这样既不符合老师的心,也不符合颜回的心。孔子说,颜回把我当作父亲一样对待,我却不能像对儿子一样对待他。颜回啊,你不要怪我啊,我没有办法啊,我不同意他们厚葬你,他们偏要这样做啊。孔子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是薄葬,颜回是把老师当作父亲一样对待的,老师自己的儿子是薄葬,那么,颜回也应该薄葬,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所以孔子说自己没能像对待儿子一样对颜回。 战国时代,有个叫白圭 的人,跟孟子夸口说:“如果让我治理水患。肯定比大禹还强。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就行了,那不就省事得多么?”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就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灾难。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以邻为壑 美国称有权绑架他国公民 可越境绑架通缉犯 何为仁? 孔子的“仁”以“孝悌”为根本,以“忠恕”为具体内容,通过能近取譬,以己及人,最终实现仁者爱人。 有了自己的心以后,由自己的心灵出发,抵达他人的心灵。这样就找着了自己跟他人相处的途径了。(于丹) 仁是什么?简单讲,就是拿人当人,先拿自己当人,自己爱自己,自尊自爱,然后,生爱人之心,推己及人,也拿别人当人。(李零) 子路豪侠仗义,义胆忠肠,乐以助人,胸襟开阔,代表了子路的个性和思想修养。 颜渊重德重功而不自我夸耀,谦虚、恭敬,道德高,涵养深。 孔子“老者安之”,就是要让老年人无论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得到安顿。“朋友信之”, 就是要让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再没有欺诈,没有仇怨。“少者怀之”,就是要关心下一代的成长,永远爱护下一代。老、中、青三代各有所属,社会一定稳定,胸怀博大,境界更高。 子路忘物。颜子忘善。圣人忘己。 (2012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