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读《莺莺传》,研讨人生爱恨.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课读《莺莺传》,研讨人生爱恨

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张生? 显然,后人并不甘愿按照小说作者给出的思路。基于同情弱者心理,人们大多骂张生厚颜无耻,指责他不负责任的态度,以至于他在遭到千夫所指后,体无完肤。由于“自叙传”之说的缘故,就连才子元稹也受到联想性的株连,其道德水平也备受质疑。甚至有人认为,元稹没有忠骨只有佞气,没有正色只有谀容,君子鄙之,史臣讥之,万世之下,永远被后人瞧不起。 张生与莺莺恋爱的结局是张生对于婚姻“理智的选择”的结果。 这样的刻薄,这样的扭曲,这样的不厚道,清代冯班说:“至今读之,犹使人伤心。”陈寅恪直斥其“薄情多疑”。还有人说,这样的话“令人作呕,中国男性的无耻表露无遗”--- 他说,她如何如何,所以我不得不……尽管,那个如何如何极尽溢美之词,却足以使当事人心生悲凉:如果你因为我不完美而离去,至少我还能努力变得完美一点;如果你因为我太完美而离去,是不是我唯一的出路就是自毁形象?所以,一旦这样的理由出现,只能说明这个男人是铁了心要离开,藏在华丽的无奈背后的真实障碍一定是一个你依靠自身努力所无法改变的事实, 道德评判与感情评议 陈寅恪先生对元稹的道德评价非常苛刻,“微之所以弃双文(即莺莺)而娶成之(韦丛字),及乐天(白居易字)、公垂(李绅字)诸人之所以不以其事为非,正当时社会舆论道德之所容许”,“但微之因当时社会一部分尚沿袭北朝以来重门第婚姻之旧风,故亦利用之,而乐于去旧就新,名实兼得。然则微之乘此社会不同之道德标准及习俗并存杂用之时,自私自利。综其一生行迹,巧宦固不待言,而巧婚尤为可恶也。岂其多情哉?实多诈而已矣”。 此话怎讲? 巴尔扎克:“人生最高目标,男人为功名,女人为爱情。” (英国哲学家)培根:“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心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 公众评议:善补过? 对爱情来说,公众的眼神有时会带着善意的残酷,而且这种眼神经常是没有原则的。假如一对看起来不合适的人走到一起,人们就会以外在条件上的差异为由希望他们分开,而一对看起来合适的人要分手,人们又会以道德为由要求他们厮守。 判断这场爱情的有无:事实——同居;证人——红娘;证据——悄悄写就的情书。 比照现代爱情 元稹是怎样向崔莺莺提出分手的?对于像《一声叹息》中的梁亚洲这样的男人来说,这个分手的形式非常重要。分手分得好,再见亦是朋友,再见亦是老婆;分手分得不好,可能妻也离了,子也散了,家也分了,最后情人又跑了。 所以梁亚洲们整天愁的烦的不是爱情,他们愁的是他们在爱情事件中如何才能毫不受伤地抽身而出。 当外遇之事被妻子宋晓英知道后,第一句话就是:“咱们离婚吧!”同时问他:“你爱她吗?那你爱我吗?”梁亚洲很诚实地说:“我对你们娘俩是另外一种感情,晚上睡觉吧,我摸着你的手,就像摸我自己的手一样,没什么感觉,可是要把你的手锯掉,那跟锯我的手一样,疼!你们娘俩是我的亲人,她是我爱着的人,两边一样重,谁也代替不了谁。” 对于《花样年华》中的周慕云来说,如何才能跟苏丽珍不再错失地走到一起,这个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问题。他必须用爱来解决他内心的矛盾:他无法与一个不爱的女人如此亲密,亦无法在如此亲密的情况下仍然不爱这个女人,更不用说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同时爱两个人。最为糟糕的是,苏丽珍也是这样的人。这样两个人撞在一起,他们的内心是如此亲密,但是在外表上,却不得不越发小心、生分了。那种爱过于理想,容不得半点虚伪。 一个男人,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梁亚洲,过于小心又会变成周慕云,总之都是非常苦恼的事情。当然,一不小心和过于小心就是一个男人无爱或有爱的分界。 想得开的人说,崔莺莺的结局有什么不好?张生走后,她很快就嫁人了,也许她的现任老公非常爱她。在一个秩序社会中,一个内心自由、行为拘谨的知识女性,应该找一个内心淳朴,善于生活的老公,这是较简易的生活法则。 【人生感悟】 1.爱恨情缘:不论传统的中国社会或现今的时代脉流里,男女两性从来就没有平等可言,二者的从属关系难以改变。在文化价值上,“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从”的概念,赋予了男性上位权力的正当性。“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构筑了男/女、主/从、上/下的性别关系想象。 《莺莺传》中的莺莺对张生的抛弃所持的态度是:“进修之道,固在便安,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弃。”“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只自哀其僻陋,未指责张生的无情,实归因于性别角色定位,哀而不怨。 2.男性对“拒绝”的认知、回味与珍藏。为了替无味的爱情添加一点辛酸的味道,请注意使用“拒绝”。中国向来都预设了女性必须拒绝(事实上莺莺基于道德的限制也做到了这一点),元稹《续会真诗》提到:“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尽管有所拒绝,但仍然情不自禁地投怀送抱、自荐枕席,终于付出了代价。 两场拒绝都那么令人刻骨铭心:一开始对张生追求的拒绝,出于一个大家闺秀的矜持和对

文档评论(0)

759865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