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学生科研课题申请表讲解
江西财经大学
学生科研课题申请表
申请编号:
课题名称:
研究类别:
负 责 人:
年级专业:
指导教师:
承担单位:
填报日期: 年 月
江西财经大学 科研处 团委
二○一六年五月制
填 报 说 明
1、本表适用于向江西财经大学科研处、团委申报各类科研计划课题。
2、课题类别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创意策划模拟类、实验制作类、科技发明类。申请编号学生不填。
3、课题组指导老师不超过2人,课题成员不超过6人。
4、申报者务必如实、准确、认真填写申请书各项内容。申请书一律用计算机填写,统一用A4纸打印,A3纸双面复印,中缝装订。申报者务必把“江西财经大学学生科研课题申报书”(纸质稿一式一份,电子稿匿名和署名各一份)、“江西财经大学课题申报汇总表”报送所在学院,由学院报送校团委。
一、数据表
课题名称 对手机号码二次放号影响的研究 负责人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政治面貌 学 院 年级专业 学校住址 联系电话 指导
教师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所属学院 专业职务 职称 研究专长 课
题
组
其
他
成
员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所属学院 年级专业 项目分工 联系电话 预期成果 A. 论文 B. 研究报告 C. 应用软件 D.科技发明 E.其他 预计完成时间 年 月 日 二、课题设计论证(可加页)
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
1.1国内现状:
出于工作需要、号码遗失、异地上学、转业回家、携号转网等原因,人们常常会选择更换自己的手机号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号码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通话的号码,而是绑定多种社交媒体、银行账号、网银卡号等信息的身份认证,成为一种交流媒介与支付手段。
随着人口流动性加大手机号码也开始变更频繁,人们在变更号码时往往在未解除绑定的情况下将手机号废弃,而运营商在用户所使用的电话号码停用,收回保留一段时间后,重新发放给新用户使用。由于我国用户基数巨大及号码资源的有限性,通信行业普遍存在二次放号的现象。
1.2二次放号存在问题:
在我国信息产业部2005年3月份正式公布的《电信服务规范》规定中提及“1.1.7由于非用户原因需要更改用户电话号码时,电信业务经营者应至少提前45日通知用户,至少提前15日告知用户新的电话号码。号码更改实施日起,至少应在45日内,向所有来话用户连续播放改号提示。由于用户原因需要更改用户电话号码时,原电信业务经营者应根据用户需要提供改号提示业务。”以及“1.1.8电话号码冻结时限最短为90日(电话号码冻结时限指该号码注销后至重新启用所需要的时间)。”两条内容,也就是说,运营商“二次放号”是有据可依,合法可行的。但是这并不代表运营商现在的做法是没有瑕疵,完全合理的。
互联网新时代下,手机号注册绑定功能应运而生。接手“二次放号”的手机用户常常被提示“该号码已经使用,无法注册绑定新的账号。” 手机号是现代互联网平台认证身份和维护密码安全的重要工具,几乎所有的网络平台账号注册与密保都需要手机。用户使用这样一个“二手号码”在互联网上几乎寸步难行。而且由于“手机找回密码”机制已被广泛采用,原号码主人的互联网平台账号也会产生被盗的风险。这些对于前期使用者与后期使用者无疑都是一个巨大的麻烦。
1.3对于二次放号影响的现有措施:
目前,移动运营商统一认证提供用户手机号码入网时间和号码状态查询,合作AP可根据手机号码状态(在网/销户)来判定用户是否有效;并可根据用户手机号码入网时间来判断该用户是否二次放号用户。若用户入网时间晚于应用注册时间,即可判断为二次放号用户,应用可据此更新用户数据,避免该类用户无法注册的问题。合作AP可利用移动提供的用户号码状态以及入网时间查询接口,定期更新自己的用户信息,以便更好的了解自身用户状况,同时方便用户使用号码开展相应的注册、捆绑,并保护原持有用户的个人信息。
2、本课题选题意义与学术价值;
2.1现实意义:
伴随着二次放号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地人群遭受身份财务信息泄密的威胁,而相对的他们存在的,是另一部分饱受无法使用号码进行身份认证的人群,这类问题显然已经成为虽然社会的常态。运营商也在积极寻求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但目前还没有切实有效的方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