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梵净山区域明清时期的易学研究黎斌.docVIP

梵净山区域明清时期的易学研究黎斌.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梵净山区域明清时期的易学研究黎斌

梵净山区域明清时期的易学研究 作者:黎斌/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69 编者按(麻福昌): 梵净韵 麻福昌 一 梵净韵 名岳之宗梵净山, 顶天立地亿万年。 梵天净土天赐予, 人天合一悟真言。 金顶登临境万千, 万卷天书智不凡。 如来弥勒道神仙, 和谐垂范世间传。 金顶登临望苗疆, 无边风情美名扬。 一心一意跟着党, 幸福生活万年长, 金顶登临揽桃源, 欣欣向荣诸区县。 永跟党走蓝图展, 人天合一敢争先。 二 山水咏 山水洞宫树乳龙, 人天合一生机永。 自强不息贵州公, 一心一意为圆梦。 摘要: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梵净山区域在历史上积淀了丰厚的易学文化资源,特别是在明清时期,该区域的易学文化厚实而独特,涌现出了如孙应鳌、李渭、阴旭、戴世翰等一大批易学专家和学者,形成了大量的文献古籍和易文化财富,是宝贵的易文化遗产。然而,多年来学者们对该区域的历史文化研究,大多关注于民族文化和佛学文化的研究,很少关注和涉及到易学文化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几乎还处于空白。为了系统地挖掘该区域独特的易学文化,使人们能够深入全面地了解该区域的易经文化,增强该区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促进该区域当今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本文尝试作一些研究。 关健词:易学、梵净山区域、明清时期 梵净山是贵州东北部的庞大山体,是武陵山脉三大支脉之一的南支。梵净山在明代以前先后称“三山谷”(《汉书·地理志》记载)、“三峿山”(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称)、“辰山”(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称),明代以后统称梵净山。梵净山区域历史上天星分野在翼轸之余,处于武陵山区腹地,主要在今铜仁市境内,国土面积1.8万平方公里。 梵净山区域在唐虞时期属荆梁南境,周朝属楚,春秋战国时期属楚(为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朝属武陵郡,后汉时期分置黔阳郡,三国时代属蜀、吴,后周属清江郡,隋朝属清江郡,唐朝属黔中采访使,宋朝属夔州路,元朝属湖广行省,属思南、思州宣慰使司,明、清朝属贵州布政司(包括铜仁、思南、石阡、乌罗四府),现属铜仁市。梵净山区域在历史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本区域独特的生态文化圈、民族文化圈、医易文化圈、佛教文化圈和传统文化圈。 梵净山区域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武陵山脉地区核心的历史文化和人类文化区域,是世界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和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亦是中华文明极其重要的源头区域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和古生物学家在梵净山及其周边地区发现了5.2亿年前早、中寒武纪时期的三叶虫、史海百合、盘水母等古生物化石群和1-2年亿年前的大量孔龙化石。在沿河和平镇,发现了古人类遗址。20世纪80年代,梵净山区域多处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然而,由于该区域处于中国西南边陲的边远地区,因而长期以来得不到中央王朝的重视,直到明永乐年间才纳入中央王朝的辖制。然而也正是这一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山高谷深、交通闭塞的环境,孕育和积淀了该区域独特的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如医易文化(例如:麻福昌之“梵净药韵:天造地设梵净山,梵天净土自不凡。法天则地修善念,不药而愈自然安。天造地设梵净库,梵天净土妙药出,抢救保护中发展,发展抢救中保护”便是其写照之一)、苗族文化、土家族文化、侗族文化等。 明清时期,随着梵净山区域“改土归流”和中原文化向西南推进,易学在梵净山区域一度兴起,涌现出了如孙应鳌、李渭、阴旭、戴世翰等一大批易学专家和学者,形成了大量的文献古籍和独具特色的易文化财富,同时,也形成了梵净山区域文化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易学这门“帝王之学”之所以能在偏远的梵净山区域兴起,不仅有着深远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也有着深远的人文原因。 一、梵净山区域明清时期易学的兴起,主要人物及其成果、观点,梵净山区域易学的特点 据《思南府志》记载:1429-1534年,思南府乡举以、《易》、《礼记》、《诗》、《书》、《乐》、《春秋》六经中式者有22人,其中,以《易》中式的人有11人,占比达50%。分别是:田显宗,水德江人,成化七年(1471)以《易》中式,任四川彭山县知县;石泉,印江县人,成化十六年(1480)以《易》中式,累官国子助教,升云南弥勒州牧;吴溥,印江县人,成化十九年(1483)以《易》中式,请如中州制,后为大邑令;周邦,蛮夷司人,成化二十二年(1486)以《易》中式,由知县升任云南广西府通判

文档评论(0)

dlive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