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毛乌素沙漠政府治理方案剖析
关于毛乌素沙漠治理方案剖析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席梦柳 指导老师:张捐社
时间;2015年7月25号
地点:陕北靖边县海则滩乡毛乌素村
摘要: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想通过对毛乌素沙漠治理方案的剖析了解到政府或者民间是如何运用自身的功能防沙治沙,从而能得出一般性结论,有助于运用到更多沙漠的治理过程中。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与分析,得出沙漠的治理方案,不仅要符合中国的政治背景环境,在最新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也要因地制宜,不断的创新,。毛乌素沙漠治理成功作为典型的案例,更有利于分析并得出结论。
关键字: 毛乌素 沙漠治理 模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毛乌素沙漠
名称
毛乌素沙漠(Mu Us Desert,或 Maowusu Shamo)亦称鄂尔多斯沙地(Ordos Desert)。毛乌素,蒙古语意为“坏水”,地名起源于陕北靖边县海则滩乡毛乌素村。自定边孟家沙窝至靖边高家沟乡的连续沙带称小毛乌素沙带,是最初理解的毛乌素范围。由于陕北长城沿线的风沙带与内蒙古鄂尔多斯(伊克昭盟)南部的沙地是连续分布在一起的,因而将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和陕北长城沿线的沙地统称为“毛乌素沙地”。
地理位置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之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位于北纬37°27.5′—39°22.5′,东经107°20′—111°30′。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南部、陕西省榆林市的北部风沙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东北部。降水较多,有利植物生长,原是畜牧业比较发达地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积较大。万里长城从东到西穿过沙漠南缘。
地势地形
毛乌素沙地海拔多为1100—1300米,西北部稍高,达1400—1500米,个别地区 可达1600米左右。东南部河谷低至950米。毛乌素沙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湖积冲积平原凹地上。出露于沙区外围和伸入沙区境内的梁地主要是白垩纪红色和灰色砂岩,岩层基本水平,梁地大部分顶面平坦。各种第四系沉积物均具明显沙性,松散沙层经风力搬运,形成易动流沙。平原高滩地(包括平原分水地和梁旁的高滩地)主要分布全新统一上更新统湖积冲积层。
气候
沙区年均温6.0—8.5℃,1月均温-9.5—12℃,7月均温22—24℃,年降水量20—440毫米,集中于7—9月,占全年降水60—75%,尤以8月为多。降水年际变率大,多雨年为少雨年2—4倍,常发生旱灾和涝灾,且旱多于涝。夏季常降暴雨,又多雹灾,最大日降水量可达100—200毫米。沙地东部年降水量达400—440毫米,属淡栗钙土干草原地带,流沙和巴拉(半固定和固定沙丘)广泛分布,西北部降水量为250—300毫米,属棕钙土半荒漠地带。
土地类型
毛乌素沙区处于几个自然地带的交接地段,植被和土壤反映出过渡性特点。除向西北过渡为棕钙土半荒漠地带外,向西南到盐池一带过渡为灰钙土半荒漠地带,向东南过渡为黄土高原暖温带灰褐土森林草原地带。[3]
沙区土地利用类型较复杂,不同利用方式常交错分布在一起。农林牧用地的交错分布自东南向西北呈明显地域差异,东南部自然条件较优越,人为破坏严重,流沙比重大;西北部除有流沙分布外,还有成片的半固定、固定沙地分布。东部和南部地区农田高度集中于河谷阶地和滩地,向西北则农地减少,草场分布增多。现有农、牧、林用地利用不充分,经营粗放。
(二)毛乌素沙漠的历史形成
与西部的一些沙漠相比,毛乌素沙地的自然条件较优越,水热配合较好,水分条件相对优越,植被种类多。毛乌素沙漠至少是从第四纪早更新世后期以来逐渐形成和演变来的并强调了自
然界环境演变规律的作用。公元5 世纪初唐代时的毛乌素沙地是水草丰美,景物宜人的好地方。现如今在毛乌素沙区内还有不少汉、唐、宋诸朝代的遗址,如汉代的奢延、高望、唐代的宥州(城川)大石砭、白城子、古城界等,而这些古城目前都已在流沙之中。明后期在
陕北长城沿线既无稳定的农业经营,又乏较长时间恢复植被的稳定期限,致使砂质地表在风力作用下发展成沙漠化土地。但清代初期的禁垦,使沙漠化土地的植被又有所恢复,成为固定沙丘及固定沙地。到17 世纪中叶,清王朝由禁垦改为放垦,允许陕北、晋北一带农民在边外合伙种地,所以稍有逆转的土地又被继续农垦。其后帝国主义势力利用传教方式侵入本区,在长城沿线的白泥井、柠条梁、红柳河、小桥畔与城川一带占地招人滥垦,加剧了草原植被的破坏。目前榆林、定边间的流沙就是该时期滥垦草原的产物。当时在长城沿线的开垦主要是顺若干河流进行的,沙漠化也就是以这些河谷滩地垦区为中心向周围蔓延,导致长城沿线土地沙漠化的加剧,形成耕地与流沙、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交错分布的景观。 由上述可见,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化土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