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学中应力避形成思维定势.docVIP

“解决问题”教学中应力避形成思维定势.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决问题”教学中应力避形成思维定势.doc

“解决问题”教学中应力避形成思维定势   【摘 要】传统的教材对于“解决问题”这一部分教学内容采用集中编排、分类教学的方式,其优点是教师易于把握目标,学生学得扎实。但是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走入生搬硬套的死胡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文章主要就如何在“解决问题”教学中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解决问题;思维定势;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0-0108-01   依据新课标改编的教材为了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采用分散编排的方式,化整为零,原来的“归一”“归总”“工程”“行程”等名词不再出现,而是随着四则运算的学习而出现相关的问题,这样就打破了长期以来的集中学习模式,革除了教师与学生归类、汇总的依据。但是,很多教师却对原来的教学模式恋恋不舍,教学中经常开新车走老路,类型化、概念化教学模式难以根除。究其原因,旧的教学模式由于把应用题类型化、概念化,只要告诉学生每一类应用题的解决方法,学生凭借记忆就可以解决,根本用不着认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相当于给瓶子贴标签,然后灌不同的液体一样。学生看到应用题后就先思考属于哪种类型,然后贴上标签。贴上水的就灌水,贴上酒的就灌酒,贴上油的就灌油。一类题一种解法,简单易行,熟能生巧,即使学生不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甚至不用仔细读题就可以列出算式。即使是学困生,只要能记住问题的特点与解决方案,解答也就不成问题了。因此,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效率,仍然对这种对号入座的方法情有独钟。其实,这种方法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与固化,即便“卓有成效”,那也是饮鸩止渴。   例如,有的教师教学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时,让学生找单位“1”,然后看问题求的是不是单位“1”,求单位“1”用除法,求的不是单位“1”就用乘法。找单位“1”的方法也告诉学生,即“是”字或“比”字的后面,分数的前面等。这样的教法固然能使学生尽快学会解题方法,但是对知识的理解却很不利,造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果。更为糟糕的是,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学生百试不爽。有的题中的单位“1”并不那样“遵纪守法”。看下面的题目:①甲数的■是乙数;②男生的■ 比女生多6人;③第一根绳子比第二根绳子长■米。如果按照上面的方法来机械地判断单位“1”,①和②就张冠李戴了,③则是无中生有,此题中根本就不存在单位“1”。还有的题目中根本就没有标志性文字出现,如下面的试题:①男生的3/4 相当于女生的人数;②一种商品,降价■后是48元,这种商品原价多少元?③冰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少■,水结成冰后体积会增加■。这些题中没有标志性的文字,如何找出单位“1”呢?很多学生对于这样的题就束手无策了。   笔者曾经让学生做过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2小时行了全程的■,离终点还有120千米,这辆汽车行完全程共需要几小时?多数学生这样计算:120÷(1-■)=200(千米),200×(■)=80(千米),80÷2=40(千米),200÷4=5(小时),也有的学生列式为:■÷2=1/5,1÷■=5(小时),只有一个学生这样计算:2÷■=5(小时)。   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一步计算即可,但大部分学生绕了很大的圈子。其原因就是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思想僵化。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要归结到数学教师的身上了,因为多年来学生学到的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看到求时间,他们马上想到的是路程除以速度,从而一步步陷入其中。为了进一步探究,笔者在不同的班级做了两次实验。一次还是用原题,结果与笔者班级状况如出一辙。另一次笔者删去了“离终点还有120千米”这个条件,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能列出“2÷■ ”这个算式,看来学生并不是不会运用这一简单方法,而是受定势思维的影响,自然而然地顺流而下了,却不知道如果弃舟登岸的话,路程较之要近几倍。   况且遇到稍微复杂一点的分数应用题,就不单单是确定乘除法那么简单了。如下面两道题:①小明有12元钱,小红的钱比小明多16,比小东少27,小东有多少钱?②一种商品先降价10%,再提价10%后是96元,那么这种商品原价是多少元?   在这两道题中,都包含着两个单位“1”,如果不仔细分析,盲目套用固有的解题格式是很容易出错的。对于这样稍复杂的问题,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学生学会画线段图,在画图中分析问题,依据形象、直观的图形解决问题,学生能把图画正确,说明学生就彻底理解了题中的数量关系,解题方案也就从中凸显出来了。   当然,思维定势也不都是教师造成的,有的是由知识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在头脑中形成了固有的模式。例如,低年级学生在解决加减法问题时,“多加少减”一遍又一遍地不断在学生的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