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ppt
*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要求: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历史纪年(BC21世纪——1840年) 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春秋战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 秦汉:封建大一统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 隋唐:封建社会繁荣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 日趋衰落 先秦 北方 南方 魏 蜀 吴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魏 宋齐梁陈 东汉 隋朝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省教学要求 1.知道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史实。 2.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社会矛盾的激化等。 3.认识到改革是缓解社会矛盾、改变国家面貌的必然选择 背景一: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提供前提 1 北魏的崛起 背景: 过程: 386年拓拔珪建北魏,后迁都平城 影响: 前秦瓦解 为北方统一提供条件 2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时间: 影响: A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B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 发展; C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创造条件 439年 背景二:早期北魏统治者汉化改革奠定基础 (拓跋珪) 1、措施 政治: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仿汉制设官; 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 经济: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文化:兴办太学,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影响 加速北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 为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 背景三:社会矛盾的尖锐,威胁北魏统治,改革迫在眉睫 (必要性) 1、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一是在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影响) 二是在赋税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影响) 根源: 2、民族矛盾激化 影响:社会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原因: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由北魏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所造成 背景四: 冯太后掌权,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认识到民族政权的落后性,成改革的推动者 背景三:社会矛盾的尖锐,威胁北魏统治,改革迫在眉睫 (必要性) 背景二:早期北魏统治者汉化改革奠定基础 (拓跋珪) 背景一: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提供前提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省教学要求 1.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和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 3.体会北魏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前期: 后期: 冯太后主持——重点创建新制 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汉化) 改革措施 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 现象,减轻农民负担; 农民转向政府,成编户 齐民,增加税收 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推行 租调制 健全基层政权完善行政体制; 保证国家对人民的控制加强中 央集权; 保证税收 邻长—里长—党长 设立 三长制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政权封建化,民族融合 社会稳定、增加政府税收 国家控制的土地 分配给农民(实质:土地国有制) 推行 均田制 吏治有所好转 减轻人民负担 俸禄国家筹集, 制定惩治贪污办法 制定官俸 制,整顿吏治 作用 内容 措施 目的 整顿吏治,巩固统治 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改革的有机组成——迁都洛阳 1.迁都原因: ⑴政治: ⑵经济: ⑶军事: ⑷地理: 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迁都目的: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更好地推进改革,巩固统治。 2 过程:493-49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 3、影响: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