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思维训练抓起,提高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doc
从思维训练抓起,提高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
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一个人如果思维狭窄,深度不够,问题就会想不明白,想不透彻,表达时就会语序混乱,缺少条理,杂乱无章,就会真的出现“满纸荒唐言”,读者阅读时,也会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
这种现象,在初中学生的作文中表现尤为突出。
要想消除这一现象,让初中生写出表意清楚的文字,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要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同时,培养学生透过问题的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对比、转换角度等方法,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这样就不会使学生的写作仅限于我“本人”、我的学校、班级、家庭,而是能够把我、我的思想放置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中,自觉地把个人、家庭、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这样以来,说的话自会多,选的材料自会广泛,也自会有了一定的思想内涵。
训练思维,首先要从纵向思维抓起。纵向思维是指在一定结构范围内,按照有顺序的、可预测的程式化的方向进行的思维方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步步升级地去思考问题,这样就会使学生抓住事物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
笔者布置学生写“我的爸爸(妈妈)”的作文,学生首先想到的材料就是“白发增多了,皱纹加深了,手粗如树皮”、“劳动一天中午连饭都顾不得吃”、“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背我上医院看病”等常见的题材。可当我问及“发为什么会白,皱纹为什么会深”、“为什么顾不上吃饭”时,学生就有些茫然了。
经过笔者的引导分析,学生明白“发白、皱纹深”首先是年龄大、忧愁多的标志时,就很自然地舍去了这些材料,逐渐抓住了爸妈让自己好好学习的愿望和行动,从而写出了凡人的爱心理想。材料真了,感情也就真了。学生不但学会了作文,而且真实的感受了父母之深恩。
其次,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指从自己习惯思维或传统观念相反的方向、角度思考问题、引发问题,这是一种从已知发现未知的重要的思维方法,它是作文出新意的有效手段。作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这种思维。
在指导学生写《我的妈妈》一文时,大部分同学都写出了妈妈的“勤劳”、“无私爱我”、“能干”,这种思维是单一的正向思维,并无新意。不过有一个学生在笔者的启发下抓住了他人认为妈妈厌烦之处的“唠叨”这一特点,揭示了妈妈的文化程度低,身份普通,嘴苦心甜,爱心无限地人格特征。这种立意不仅思想性强,而且选材标新立异,不落窠臼,实属可贵。
古人这样立意的文章也不少。当别人都为花落而伤悲的时候,龚自珍却吟出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绝唱,使一个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傲然独立;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世人长吟“秋天”的“寂寥”时,他却不媚世俗地吟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诗篇。这些都是成功运用逆向思维的典范。
再次,还应大胆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探求不同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作文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面对一个问题,通过联想和想象,让思维自由驰骋,向四面八方展开、扩大、分散,贮存于脑海中的材料自会大量涌现出,由此还可以产生新的形象。
朱自清的《春》篇末的三个比喻句,就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发展、成长着的春天:“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春天像就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这三个比喻句同喻“春天”,突出了春天的“新”、“美”、“壮”等三个不同的特点,丰富了春天的内涵,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春季学期伊始,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觅春》的写作任务,学生听后大呼:“我们这儿哪有春天?”笔者没有回答,只是要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先观察、寻觅。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其时春已过一半,却少见绿意。一周后,同学们谈的最多的觅春感受是:“风大”、“沙尘多”、“树枝干黄”。当笔者问到人时,学生们的回答可就多了,“农民忙耕种,父母不闲着”、“老人出来晒太阳了”、“小孩子在放风筝”等等,话题竟是丰富多样。由此,笔者引导学生很自然的抓住了春天的人。学生于是明白了,人也是春景的一部分。我们不也是春天的景色吗?是的,“少年本来就是人间的春天”。当明白了这一切后,学生的思维自然灵活了。惜春、争春的情绪大大被调动起来,一篇篇展示人间春景的文章顺利完成了。
使学生养成纵横驰骋的思维习惯,让其思维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不吊死在一棵树上,不局限于眼见目睹之人事,拓展思维,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让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通过思维的大胆跃进,写出奇、新、美的文章,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技术手段。学生的思维灵活了,眼界自然会开阔,作文也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