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开放系统互连供参习
靺鞨诸部与渤海建国集团
杨 军
(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内容提要:靺鞨七部的名称始见于隋代。唐人对靺鞨七部的区别已不甚清楚,对伯咄、安车骨皆统称为靺鞨,乞四比羽出自这部分靺鞨。粟末靺鞨主体部分在隋代已迁往辽西,后迁入幽州,未参与渤海建国,余部依附高句丽,即“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大祚荣出自这部分粟末靺鞨。渤海建国集团主要由原伯咄、安车骨、拂涅、白山等四部靺鞨人构成,粟末靺鞨与高句丽人所占比例皆不大。
关键词:靺鞨七部;粟末靺鞨;高句丽;渤海建国集团
渤海国的建国集团,既包括靺鞨人也包括高句丽人,这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但对居于主导地位的究竟是靺鞨人还是高句丽人的问题,学术界却颇多争议。中国学者多认为,靺鞨人在渤海建国集团中居于主导地位,而韩国、朝鲜的多数学者,也包括一部分日本学者,认为高句丽人在渤海建国集团中居于主导地位。韩国学者宋基豪认为:“渤海建国集团中,越是位居高层的人物中高句丽人的比重越大,地位越低,靺鞨人的比重越大。当然这里所谓的高句丽人或靺鞨人不是指血统,而是指文化上更偏向于哪一方。”也就是说,存在靺鞨人的高句丽化,因而,他们虽然在血统上是靺鞨人,却是高句丽文化的继承者。针对这种观点,中国也有学者从反面论述,认为在高句丽灭亡后,其遗民存在渤海化或靺鞨化的过程。本文试结合靺鞨七部的发展演变,分析渤海建国集团的族属,以求正于史界方家。
(一)
目前学者多依据《北史》卷94《勿吉传》中已出现靺鞨“七部”、且七部的名称与《隋书》卷81《靺鞨传》的记载完全相同,认定勿吉-靺鞨七部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但是,《北史》虽然是记载北朝史事的正史,其《勿吉传》却抄自《隋书》卷81《靺鞨传》,并不是对南北朝史事的准确记载。《通志》卷194《勿吉》、《文献通考》卷326《勿吉》、《太平寰宇记》卷175《勿吉》、《金史》卷1《世纪》等书记载勿吉有七部,都是受《北史》的误导。说南北朝时勿吉已形成七部证据并不充分。
《魏书》卷100《勿吉传》主要记述了活动在粟末水即今第二松花江流域的勿吉人,却并未提到这部分勿吉人是“粟末”部。《魏书》还记载:“其傍有大莫卢国、覆钟国、莫多回国、库娄国、素和国、具弗伏国、匹黎尔国、拔大何国、郁羽陵国、库伏真国、鲁娄国、羽真侯国,前后各遣使朝献。”这些活动在第二松花江流域的靺鞨部落与七部的名称皆不相符。《魏书》记载勿吉人的朝贡,始于北魏延兴(471-476),终于东魏武定(543-550),《魏书》的资料当来自靺鞨贡使。《魏书》未提到勿吉七部,证明至6世纪中叶,尚没有所谓的勿吉七部。
《太平寰宇记》卷71“河北道燕州”条引《北蕃风俗记》:“开皇中(581-600),粟末靺鞨与高丽战,不胜,有厥稽部渠长突地稽者,率忽使来部、窟突始部、悦稽蒙部、越羽部、步护赖部、破奚部、步步括利部,凡八部,胜兵数千人,自扶余城西北举部落向关内附,处之柳城”,这是靺鞨七部之一的粟末部首次见于史书记载,也是史书中对“靺鞨”一词的最早记载。这条记载也得到碑刻资料的证明,突地稽之子李谨行的墓志铭称:“其先盖肃慎之苗裔,涑沫之后也。”证明突地稽-李谨行家族自称出自“涑沫”部。因此,靺鞨七部最早出现于隋初,《隋书》卷81《靺鞨传》是最早记载靺鞨七部的史籍。学术界通常认为的靺鞨七部是对勿吉七部的继承,是不正确的。
《北蕃风俗记》记载隋文帝将内附的靺鞨八部安置在“柳城”。据《隋书》卷30《地理志中》,营州龙山县于开皇“十八年改为柳城”,因此,粟末部内附是在开皇十八年以后,即598-600年之间。开皇十八年,高句丽王“元率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导致隋文帝征高句丽,因为“疾疫”,隋军至辽水而还。粟末部内附,很可能就在此时。
《隋书》卷81《靺鞨传》在记载靺鞨七部及其风俗后,称:“开皇初,相率遣使贡献”,但考之卷1《高祖纪》,开皇元年、三年、四年皆有靺鞨来贡的记载,但仅称“靺鞨”,并未指出是何部靺鞨。卷81《靺鞨传》:“其国与隋悬隔,唯粟末、白山为近”,而“白山部,素附于高丽”,可见,与隋保持联系的仅为粟末部,所谓“相率遣使贡献”,不是靺鞨七部相率遣使,而是粟末靺鞨各部相率遣使。隋与其他靺鞨部落没有联系,《隋书》对靺鞨七部的记载,当得自粟末靺鞨。因此,《隋书》卷81《靺鞨传》在记载靺鞨七部时,对粟末部记为“号粟末部”,而其他六部都记为“曰”某某部。可见,粟末的称号,源自这部分靺鞨人的自称。而其他六部的称号,则来自粟末靺鞨人的转述,是否也是其自称今天已不得而知。
《旧唐书》卷199下《靺鞨传》:“其国凡为数十部”,见于《魏书》卷100《勿吉传》的靺鞨部落有12个,随突地稽降隋内附的粟末靺鞨部落有8个,都证明《旧唐书》的记载是正确的。说明所谓靺鞨七部,是七个部落联盟,每个联盟内部平均包括10个左右小的部落。
《魏书》卷100《勿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