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巴洛克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

建筑学报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00 No.3 P.47-50 巴洛克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 朱永春 摘 要:作者认为,巴洛克建筑在中国的传播与变异过程,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并与中国传统建筑合流,生成了所谓“中华巴洛克”。在中国传统建筑向近代转型时,巴洛克调和了若干冲突。 关键词:巴洛克 中国近代建筑 中华巴洛克▲ 一、巴洛克建筑在中国的传播与变异   巴洛克建筑17世纪初传入中国,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步蜕变消失。如果将这一期间分为四个阶段,则可以更明显地看出每个阶段不同特点。   1.明末天主教堂:西方巴洛克建筑渗入   巴洛克建筑传入中国,是从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开始的。   16世纪意大利兴起的巴洛克建筑,从建筑风格内部演变脉络看,是文艺复兴盛期米开朗琪罗风格的流变。外部环境,则是天主教会推波助澜使然。作为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重要工具的耶稣会,在特伦托宗教会议(Trent Council, 1545~1563)以后,有计划向国外渗透。其范围不限于欧洲,也深入到亚洲、美洲。明万历七年(1579),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Michaele Ruggieri,1543~1607)首次被奉派到中国,在广东传教。此后,不断有天主教耶稣会士随西方商船来华。其中较有影响的如利玛窦、龙华民、金尼阁、艾儒略、邓玉函、汤若望等〔1〕。晚明天主教在中国传播是相当盛的,明代著名政治人物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宫内太监庞天寿、若瑟,都信奉了天主教。南明永历帝及皇后,也都入了教。明末清初,中国已有13个省设立了天主教堂。较有影响的如澳门大三巴教堂(1602)、上海嘉定天主教堂(1621)、武昌蛇山天主教堂(1638)、北京宣武门天主教堂(1650)〔2〕和府右街蚕池口天主教堂(1692)。但今除大三巴教堂尚有残迹外,悉毁。从大三巴教堂残壁看,属早期巴洛克风格(图1)。耶稣会的教堂一般以罗马维尼奥拉(G.B. Vignola,1507~1573)设计的一座巴洛克教堂为蓝本,17世纪正值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鼎盛期,由此可知明末天主教堂中,应当有相当一部分呈巴洛克风格。 1 澳门大三巴教堂残迹 教堂建于1602年,与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同步。   2.长春园西洋楼:中华巴洛克的滥觞   清初至清中叶,天主教传播受到清廷限制,不及晚明广泛。但清廷任用了一些西方传教士作官,在技术上使用。康熙《永年历法》、《皇舆全览图》、《数理精要》、《历象考成》。这些融贯中西的巨著,都有传教士参与编著绘制。也就是在这样背景下,1747~1760年,乾隆帝受西洋画的启发,命意大利传教士朗世宁(G. Castiglione, 1688~1766)、法国传教士王致诚(J.D. Attitet,1702~1768)、蒋有仁(P.M. Benoist, 1715~1774)设计监造了长春园西洋楼。   长春园西洋楼吸收了巴洛克为主的西方园林布局和建筑风格。同时,又遵照中国皇帝的旨意和宫廷礼仪典章,且施工用中国工匠、材料和工艺。这样,欧洲的巴洛克揉进了中国建筑的秩序,细部处理和工艺特征中国化了。如“谐奇趣——水法台——黄花阵”景区,运用了巴洛克庭院的布局,理景中将建筑、园林、水景、雕塑交织融汇,建筑群与外部空间被赋予动态感。但另一方面,它全部建筑被冠以等级化的中式大屋顶、主体建筑“谐奇趣”被置于汉白玉高台上(图2)、以围墙分割成若干个院落,在序列终端用于收束的北山方亭,这些仍然能感受到中国宫苑的秩序和趣味。“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景区的建筑最接近于巴洛克原貌,布局也酷似巴洛克式广场。但仔细品评,不仅发现融汇到巴洛克形态中的重檐屋顶、宝顶、鼎炉、卷云纹饰,发现中国的汉白玉雕刻、五色琉璃瓦增添了巴洛克的珠光宝气,同时也发现不同于巴洛克的一种秩序。它有一个中心,即“观水法”台上的宝座。景区所有建筑被围绕它展开:从背后用作庇护的半圆形石屏风,到前景大水法、喷水塔,以及作为远景的远瀛观(图3)。这一中心使巴洛克流动的空间凝固化了,也失去了西方广场市民性的品质。 2 长春园西洋楼谐奇趣  汉白玉高台基,等级化的中式大屋顶,仍能感受到中国宫苑的秩序、趣味。 3 长春园西洋楼观水法宝座  巴洛克秩序中被赋予了中心,体现了中国宫廷建筑皇权至上。   长春园西洋楼并非孤例。几乎同时,扬州一些私家宅园也受到巴洛克的影响〔3〕。   清中叶以长春园为代表的西洋楼,是中国首次主动引入西方巴洛克建筑,它与中国传统建筑繁缛的细部纹饰合流,本国材料和施工工艺又使国人易摹仿。在以后一个多世纪中,很多呈“中华巴洛克”风格的所谓洋式建筑,都可以从长春园西洋楼中找到原型。   3.追逐洋风:中华巴洛克盛行   从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通商口岸,西方建筑随之大量涌入中国。建筑类型也

文档评论(0)

tianma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