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西师范大学古代汉语复试资料(本校).doc
代 詞
人稱代詞 指示代詞 疑問代詞 無定代詞 輔助代詞
古今汉语代词的差异
1.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无定代词“或”和“莫”辅助性的代词“者”和“所”。这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
2.古代汉语的代词使用了许多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比如第一人称代词,古代汉语不但有“我”、而且还有“吾、余、朕、台、予”。再如,现代汉语的近指代词“这”,古代还有“此、是、斯、兹”等。
3.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体系还不完备。严格说来,先秦汉语中还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彼”、“夫”来承担的。
三、古汉语代词的分类: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辅助性代词。前三类与现代汉语同,后两类为古代汉语所特有。
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予(余)”、“朕”“昂”“台”
“吾”在上古主要作主语,也可以作定语。一般不作宾语,如作宾语也只限于否定句中作前置宾语。如:
(1)今者吾喪我。(《莊子?齊物論》)
(2)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予与余为同一个词,可作主语、定语、宾语
(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小雅·巧言)
(4)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离骚》)
“朕”在秦以前为一般人自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为皇帝专用自称。
(5)“朕皇考曰伯庸。”——“朕”指屈原自己;皇:光明、敬仰。 (《离骚》)
人涉昂否,昂须我友。匪台小子,敢行称乱。——《诗经》。“昂”当是方言词,其他文献罕见
古代有“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之说。(人之十等: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
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若”、“而”、“乃”
用作主、宾、定的有“女(汝)、尔、若”等。只用作定语,偶用作主语,不作宾语的有“而、乃”。译成“你、你们、你们的。”
至于“你”,六朝以后才产生,一般认为源于“尔”,一声之转。
(1)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2)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3)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十五》)
(4)吾乃与而君言,汝何為者哉?(《史記·平原君列傳》)
(5)a.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項羽本纪》)
b.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漢書·項羽傳》)
第三人称代词——从整个的语法体系来说,上古汉语中其实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是用指示代词(这、那、彼)来兼任的。
上古汉语中,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其、之、彼”、“夫”,都还带有指示代词的性质,实际上就是第三指示代词。
“之”的用法《尔雅》训为“往”,《说文》以为“出也”。按:小篆“止”“之”同形, 故其本义是动词“到”“往”。在古汉语中,可用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1、用作一般代词。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
为人后者,为之子也。(公羊传)——后,后代。“之”,相当于“其”
2、作结构助词
语法学界对“之”的认识,走过很长的弯路,(文通)称介词,杨树达叫连词,王力称结构助词,郭锡良叫代词复指。对“之”的各种用法的掌握与否是衡量古汉语水平的标志。
(1)用在定语与中心词中间,相当于“的”。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用在主谓之间,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省去无碍文义。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3)用在主谓之间,将主谓结构变为名词形结构。以前的说法“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妥。
甚矣,汝之不惠!
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尚书)
(4)用作凑足音节和提顿。一般用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充当形式宾语,可译可不译。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以上用在形容词后)
(5)古代 “之”还有一种很特殊的用法,加于人名之间、物名地名之间,作衬音词。
“介推” ——“介之推”、“烛之武”——“烛之武”、“尹公佗”——“尹公之佗”、“会稽山”——“会稽之山”
(6)作指示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作定语,指示性、独立性较弱,译为“这、那”。
旦日,客从外来,与生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其”的用法:其,本义是簸箕。古汉语的“其”基本上用它的假借义,作代词、连词、助词和语气副词。
1、作代词。一是起指代作用,一是起称代作用。
(1)起指代作用。可指代少数,也可指代多数。一般用于远指,但有时也用于近指。通常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作定语,直接指代他们,相当于“那个(那些)”“这个(这些)”。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近指,这个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日,观道中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