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健康复习资料讲解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曾就心理健康的定义与内涵从不同角度阐述过。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对心理健康是这样定义的:“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还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志:第一、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第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第三、有幸福感;第四、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
概括而言,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和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的人充满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
根据上述定义,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在个体的 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这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1)生理方面: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身体状况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应当是没有疾病的,其功能应在正常范围之内。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健康的身体特别是健仝的大脑乃是健康心理的基础。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个人的情感、意识、认知和行为才能正常运作;(2)心理方面:心理健康的人不仅各种心理功能系统正常,而且对自我通常持肯定的态度,能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的潜能、长处和缺点,并发展自我。现实中的自我既能顾及生理需求又能顾及社会道德的要求,能面对现实问题,积极调适,有良好的情绪感受和心理适应能力;(3)社会行为方面: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其行为符合生活环境中文化的常规模式,角色扮演符合社会要求,且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对家庭、社会均有所贡献。
二、心理健康运动的发展
在中世纪,精神病患者被认为是鬼神附体,一旦患有精神病即被监禁,并受到非人的折磨和社会的歧视,其处境非常悲惨。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心理卫生”这一概念,主张用音乐、幽默、读书、水浴以及在花园散步等方法来治疗精神病人,但这一观点没有得到人们的响应。
本世纪初,美国大学生比尔斯(C.W.Beers)就读于耶鲁大学商科,其兄长患有严重的癫痫(俗称“羊角风”),发作时四肢抽搐、口吐泡沫、声似羊鸣。比尔斯听说此病有遗传性,担心该病会遗传到自己身上,故终日陷入一种恐惧和焦虑的情绪之中。1900年,比尔斯因精神失常、自杀未遂,被送进精神病院。在住院期间,他身受种种粗暴残酷的虐待,亲眼目睹了一系列精神病友们惨遭折磨和不公正的待遇。三年后,他病愈出院,立志为改善精神病患者待遇而努力。1907年,比尔斯写了一本自传体著作《自觉之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在这本书中,他用生动的文笔和发自内心的感受,历数了当时精神病院的冷酷和落后,详细记述了自己的病情、治疗和康复经过,向社会各方面发出呼吁,要求改善精神病患者的待遇,并从事预防精神病的活动。《自觉之心》一书问世后,即在美国引起轰动,许多社会知名人士都被此书所感动,纷纷支持比尔斯的倡导。1908年5月,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美国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为心理卫生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心理卫生运动扩展到世界各国。
1930年,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华盛顿召开,到会三千多人,代表53个国家和地区。会上成立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其宗旨是:完全从事慈善的、科学的、教育的活动,尤其关注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理健康的保持和增进、心理疾病和心理缺陷的研究、治疗与预防,以及全体人类幸福的增进。194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总部设立了心理卫生部。1960年被定为国际心理健康年。
在国际心理卫生运动影响下,在我国于1936年4月在南京正式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但因翌年抗日战争爆发,致使心理卫生工作被迫停顿。其后,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79年冬,才在天津召开的中国心理学年会上,许多与会者倡议重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以陈学诗教授为首的联系小组积极活动,经中国科协和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批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1985年3月成立。
心理健康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改善精神病患者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第二阶段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在这一阶段,随着临床领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变,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也从关心身心因素对精神健康的制约逐步向关注社会因素对精神健康的影响方面发展。在1948年伦敦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通过的《心理健康与世界公民》文件中,明确指出了心理卫生的社会化趋向,要求心理卫生工作者重视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从二十世纪70年代到目前,是心理卫生运动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该阶段从努力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