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演绎真善美的中华福灸供参习
演绎真善美的中华福灸
一、概述
中华“福灸”源于艾灸(爱久),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位尊“华夏国宝”;灸者,天长地久、红红火火之谓也,由于具有平衡阴阳、补益气血、固元生精、暖宫助孕、通经活络、防病抗病、健体强身、益寿延年的良好功效因此得名,还被誉为寿灸、宝灸、奇灸,列入历代皇家养生极品,世代相传、颐养天年。
从以《黄帝内经》为主的古代文献中可以发现,当时治疗疾病,使用中华福灸和针刺疗法远比使用中药要多得多,而使用灸法又比针法使用得多。这是由于当时医疗技术的掌握既不普遍,也不深入,加上当时所能了解的中药数量有限。人们需要医疗,而真正能成为医生者却不多,成为像“和”、“缓”等一代名医则更少。而灸法的使用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坏症、后遗症比较少,方法也比较简单,较容易掌握,因此普及性较高。如南北朝时期,灸法盛行,有人从北方学来火灸法,“贵贱争取之,多得其验,二十余日,都下大盛,咸云圣火,诏禁之不止。火灸至七炷而既愈”。后世如《备急千金要方》也说:“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宋史太祖本记》记有“太宗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可见灸法几乎成为群众性防病治病的主要方法。晋朝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所记载的灸疗方法很多,而且主要针对急症施灸,还首先记载了隔物灸,如隔盐灸、隔蒜灸、隔椒灸、隔甑灸等,也反映了当时灸法盛行的状况。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之下,专门从事灸疗治病的“灸师”或称之为“艾师”的出现就是必然的了。如唐·韩愈的“谴疟鬼”诗中所说“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宋·张杲《医说》中叶曾有“灸师”之称。元·杨维桢赠“艾师”黄中子的古乐府云:“艾师艾师古中黄,肘有补注明堂方,笼有岐伯神针之海草,箧有轩辕烘炉之燧光。”“灸师”或“艾师”的出现,说明灸疗方法在群众广泛使用中得到提高和专一。
二、起源
公元2717-公元2599年公元自尧帝起,历夏、商朝,商代时为守藏史,官拜贤大夫,周代时担任柱下史;娶妻四十九,生子五十四。相传他活了八百八十岁实际寿命为140岁。公元前502年-公元前422年,《左传》春秋,灸疗已经盛行。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庄子》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公元前5年公元前3-公元前28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神农本草经》记载:艾草有温阳、暖宫、除湿、通筋活血的功效。150~219年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以方药辨治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灸疗的应用禁忌症。年黄甫谧编著的《甲乙经》载全身349个经穴的部位、主治、该书对后世颇有影响,并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对灸疗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曹操曹翕所撰的《曹氏灸方》七卷,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故统治足三阴、小肠、任脉诸经病。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壮一身之元气的作用,古今都作为保健的要穴。。284~364葛洪《肘后备急方》大量收集了当时及前人治之有效而又简便易行的灸方94项。《肘后卒救方》收录了多种灸疗方法,对危重病症施灸方法记载详细。葛洪是倡导灸疗的先驱,并引起人们对灸疗治急症的重视。晋医家陈延之所著《小品方》对灸疗多有论述卷一调治三焦、胸痹、胸胁及心腹胀满冷痛、下痢、咳嗽上气奔豚、水肿诸方;卷二治头面风、喉痛、暴厥、中风、狂妄噤痉、脚弱诸方,卷三治泻痢、虚劳、遗精、失眠诸方;卷四治霍乱、中恶、食毒、血证、发黄诸方。卷五治鬼魅、狂癫诸方;卷六治冬月伤寒、春夏温热病、秋月中冷诸方;卷七治女子众病、无子、妊胎、产后、崩事、宿疾诸方;卷八治少小百病诸方;卷九服食及寒食散诸方;卷十治外科诸病及金疮、溺水、入井冢闷冒诸方;卷十一述本草药性;卷十二灸法要穴。古代民间,运用灸法祛病保健相当普及,但灸法是在皮肤上直接,有很大痛感,还会留下疤痕,这些是身为金枝玉叶的皇亲贵族们所不能允许的。经过御医们的不断实践发明了一种宫廷的专用灸器—瓦甑,施治时御医们运用多个瓦甑在人体腧穴上同时施灸,这种舒适安全疗效显著的养生保健方法,深受皇亲国戚们的喜爱,一直被历代宫廷御医所用,并视为宫廷密术瓦甑。514年,传到朝鲜550年,法由朝鲜传入日本,从此,他就在东瀛这块土地上扎根、生长、开花、结果。581-682年,唐代“医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提倡中华福灸与药物结合运用,书种收载了多种隔物灸法,如隔蒜灸、隔盐灸、黄蜡灸等。用竹筒及苇筒塞入耳中,在筒口施灸以治耳病的“筒灸”。615-685年,唐代崔知悌《骨蒸病灸方》一卷记载经验,原书虽已,但尚存于《外台秘要》及《苏沈良方》之中。,少林寺十三。三年后,特使来少林寺宣慰。黄帝明堂灸经夫明堂者,圣人之遗教,黄帝之正经,纪血脉循环,明阴阳俞募,穷流注之玄妙,辨穴道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