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研究
《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研究
课程代码:
学 分:3 周学时:2.0-2.0
面向对象:本科生
预修课程要求:无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本课程为“人文与艺术类”全校性通识核心课程,主要以关于中国国情的思考为基点,回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乡村社会变迁的基本脉络和演进逻辑,剖析诸多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进而阐释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大背景下中国的经验与问题,探究现时中国发展可行的路径。
(二)英文简介
Studies on Contemporary China, which belongs to the Humanities and Arts category, is a core course of the Program in General Education. The aim of this course is to 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contemporary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in P.R.China and try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rural society since the year of 1949. While analyzing plenty of profound theories and activities are highlighted. Then we will discuss the issues which China experienced 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modernization, seeking a feasible approach for sustained developing in China.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期望通过教师的专题讲授和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堂讨论,使学生在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乡村社会变迁的基本脉络和演进逻辑的基础上,能够深化对中国国情的思考和认识,能够客观地理解、评价当代中国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从中汲取继续推进中国改革,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有益的启示和行动的准则。
(二)可测量结果
(1)能够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乡村社会变迁的基本脉络和演进逻辑。
(2)能够客观地理解、评价当代中国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3)能够深化对中国国情的思考和认识,提高分析现时国家和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能力。
注:以上结果可以通过课题讨论、课程作业,以及笔试等环节测量。
三、课程要求
(一)授课方式与要求
本课程授课方式包括教师专题讲授、学生自主研读和小班课堂讨论等形式。
1.专题讲授。主要介绍相关问题的基本史实、学术动态和思考路径,以期达到导读和启迪的作用。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影像等媒介提升学生对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直观感受。
2.自主研读。课内、课外相结合,以课外研读为重点。学生必须系统阅读教学大纲所列参考书目和各专题所附文献,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或写作读书报告。同时,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逐步培育问题意识,提高延伸阅读和思考能力。
3.课堂讨论。在教师讲授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各专题所布置的讨论主题,课前认真准备,形成发言提纲。小班讨论由助教组织,学生以20人左右为宜,每次确定3-5位主题发言人,而后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二)考试评分与建议
本课程成绩由讨论课发言、课程作业和期末开卷考试三部分组成。讨论课发言占30%,课程作业占30%,期末开卷考试占40%。
四、教学安排
第一次讲授 中国国情与中国道路
主要内容:
中华文明发展史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农业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自然基础;农村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根本表现;农民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支撑力量。任何时代,任何政府,如果忽视农业、轻视农村、处理不好与农民的关系,就必然会导致社会动荡的显露乃至全局性灾难的发生。中国是农业的中国,中国是农民的中国,中国是乡土的中国。我们应由此出发,去理解中国历史、中国国情、中国的现在和将来,去追寻中国发展独特的道路。
阅读文献:
梁敬明:《走近郑宅:乡村社会变迁与农民生存状态(1949-1999)》(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孙达人:《中国农民变迁论——试探我国历史发展周期》,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第一次讨论 谈谈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阅读文献:
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梁鸿:《中国在梁庄》,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第二次讲授 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
主要内容:
已有的研究表明,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