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献综述
《鸭绿江银鱼三种组织细胞的原代培养 》文献综述
(辽东学院 农学院 生物技术 B0902 刘国玲)
摘要:
利用胰蛋白酶消化法成功启动了银鱼细胞的原代培养,为建立银鱼鳍、心脏和吻组织细胞系,本文利用不同培养液和培养温度对银鱼鳍、心脏和吻组织细胞进行了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根据银鱼的生物学性质来设计银鱼细胞培养的最适条件,选择最适合的培养基,从而为银鱼细胞的原代培养和细胞的成功迁出提供良好的条件。通过利用不同培养基、培养温度、pH 值对银鱼三种组织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实验,实验结果显示: 含20 % FBS 的DMEM/ F12 ( pH = 7. 2)是银鱼细胞体外培养的最适培养基,细胞的最适培养温度为24 ℃。
关键词: 银鱼;体外培养; 鳍细胞; 心脏细胞; 吻细胞; 细胞系
正文:
银鱼隶属于鲑形目、银鱼科, 多种半透明鱼类的统称。体细长,似鲑,无鳞或具细鳞,细嫩透明。70 年代末开始对太湖新银鱼的胚胎发育进行了研究 , 王玉芬等针对移植太湖新银鱼有关问题作了解析, 陈国华等开展了鄱阳湖太湖新银鱼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朱成德致力于太湖大银鱼生长食性的分析研究, 孙帼英对沿海大银鱼受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观察研究。
但是这些研究还不够充分,还不能够充分解决鱼类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银鱼保护目前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l) 基础研究和生态调查较少, 曾有的调查和研究几乎全部集中于经济价值较高的物种。
2)新银鱼属具有高度的种群多样性,有待进一步对其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估并确定濒危物种的基本保护单元—进化显著单元(Esu )和管理单元(Mu )。
3) 尽快杜绝对幼鱼和亲鱼的滥捕, 减少兼捕造成的损失; 维护栖息地条件, 保护产卵场。
4) 有必要针对不同的银鱼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和遗传学背景, 制定更为合理的保护措施。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利用细胞体外培养的优点来建立细胞系,为鱼类的保护提供更好的依据和实验材料。
国内的鱼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研究状况:
我国的细胞体外培养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速度,已经有了许多相关的实验,采取了这种培养技术,对于鱼类的各种器官组织已经建立了很多成功的细胞系,我国目前为止成功的建立的鱼类细胞系有30 余个,其来源的组织有吻端、肾脏、卵巢、尾鳍、膘、性腺、肝脏、胚胎、囊胚、原肠胚、鳍条等。,包括鱼心脏组织、鳍组织、吻短等等,多达400多种
国外鱼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研究状况:
相对于于国内较早,目前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实验,近几年来,这种技术应用非常熟练,至2010 年, 全世界已报道建立的鱼类细胞系约有275 类, 其中大多数来自淡水鱼或溯河产卵的海洋鱼类来23个科的35 种海水鱼类的不同组织。国外鱼类细胞研究较国内要早很多, 尤源其是研究较为领先的美国和北欧的国家。
参考文献:
【1】樊廷俊, 魏云波, 徐晓辉等.褐点石斑鱼三种组织细胞系的建立.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9(5):961—964
【2】何福林,银鱼的生物学特性2003,24(5)44-46
【3】王升明.大银鱼生物学特征及增值技术. 2007,24(9):31—32
【4】邵晓阳,黎道峰,潭路等.三峡库区银鱼生长特点及资源分析.生态学报,2001,(31)17:4859—4865
【5】樊廷俊, 孙 爱, 杨秀霞等.大黄鱼鳍细胞系的建立及久效磷对其毒性作用的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40(12):64—70
【6】樊廷俊,徐晓辉,姜国建等.条斑星鲽连续性鳍细胞系的建立与鉴定.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10,45(5):22—27
【7】樊廷俊, 耿晓芬, 丛日山等.大菱鲆鳍细胞系的建立.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7(5):759—766
【8】王丹生,李娟,王旭.松江鲈鳍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辽东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1,18(3):195—197
【9】胡传林,刘家寿,彭建华等.我国银鱼研究概况及其移植的生态管理准则. 湖泊科学学报,2001,13(3):205—210
【10】张洁. 银鱼科鱼类及其物种多样性保护.生物学通报,2008,43(6):4—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