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浙江高分作文全文档讲义.docVIP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年浙江高分作文全文档讲义

格调相扣,人体相彰(57分) 浙江一考生 一页墨香是父辈童年关于知识的味道,可又有多少人还能忆起这份醇香?又有多少人能从作品的格调中品味作者的本心? 确实,古人的“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在现在看来是受质疑的。难道说作者真会将心性与心品融于作品?曾听过元好问的评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或许,这又给了我们思考,作品与人品之间关联甚密,但若认为二者完全一致便又有所不妥。 我不禁反思现实,当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物质,当作家愈来愈多地追求市场与营销,我们又该去何处寻找作者最初的体悟?是的,作者的人品在盲目追求金钱名利中消失远去,作品的格调在疯狂的抄袭中失去特色,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文化应当是心灵的回归,而非金钱的沉醉。文章本是精神财富,却被用作换取物质的筹码,这正是格调趣味与人品的背离啊! 诚然,如何追求作品格调与作家人品的一致性便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如何坚持在物质追求中坚持本真的回归便成了我们永恒的追求。正如著名作家贾平凹所说:“只有写入自我的文章才是真正的文章,沾满铜臭的文章迟早会被陶汰。”的确,正是贾老将格调趣味融之于人的品格,才使他的作品名垂许久;正是他将自身人品执著于文字的格调趣味,才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直立的人格与不灭的精神!从贾平凹淡泊的一生中,我领悟到何为真正的格调,那便是将作品与人品相融交互,将作品的格调与人的格调相统一,才能使二者都熠熠生光! 由此便知,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人品是统一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作品中融入人品,作品才有更高远的格调与趣味。同样地,只有在理性追求物质中坚持精神的提升,我们才能成为人生赢家。 然而,这里所言要追寻自我人品的融入,并非舍弃他人的思维精华而不顾,也并非让我们在今后阅读中对作者进行全盘否定,而是要学会在理性的思考中分析作品的内涵与价值,并要在自身的实践中谨记一份本真的回归。 追求一份真实与本心确实是我们这个年纪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做之事。写作强调作品格调与作家人品的一致,为人处世更应追寻一份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的统一,不失本真,内外合一,才是我们该有的风范,才是我们成就祖国辉煌未来该有的品质与格调。 心显于行(59分) 浙江一考生 曾经看到一篇报道,说现代女性的挎包里时时定躺着三样物品:粉底、口红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个文笔看似洋洋洒洒的墨客长于化辞用典,若是真正了解敦煌文化的人应是不会热衷于其文之华丽词藻、多变铺陈,正如其人,墙头之草一棵,对待别人指正的错误,嗤之以鼻,卖弄些许文化修养赚得一身万贯。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人的艺术修养、文化内涵都在谈吐间无意显现,在作品中流露无余,正如颜真卿的楷书,因其处于盛世的饱满丰腴,相比之下,宋徽宗之瘦金楷便显露出一种柔弱之病态,优雅中缦回勾勒出国势的衰微。同样是热衷书法的明朝大太监魏忠贤,笔锋字迹虽令世人叹止,却被后代评论家批为媚骨之作,丝毫不及郑燮画竹的清高傲骨。 民间有句古话,常言“字如其人”,从一笔一画、一个顿笔,一个侧锋处,字里行间,能体味出其人心境之变化,庄子和王阳明都在其文章中阐述过“天人合一”之道义,即是一种相由心生。就像川端康成笔下的日本舞妓,即使粉饰了再多的妆束,也能从其步态、舞姿中读出其年龄,甚至其近来的心情、境遇。 也有人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这种情况当然也是存在的。如若观一人之一字便能品出其人之心无异是片面之言,过于武断而成无稽之谈。像与一个人相处许久,尚难知其本心,更何况只见其留下的只言片语?但大量的作品中,再怎么攻于心计的人也会露出些许端倪,无论心慈面善之作者写出多少激进的文字,他人终会了解其温文尔雅之可爱。就像品读余秋雨之文章,乍看如一瞥惊鸿,再读却带些重复弄章,三看而便意兴索然,感觉出矫揉造作了。多像其人生:未晓他的人眼见其风光无限,了解他的人对其减去许多追棒,知晓其背景的人一定不会对那些文字有十分好感。所以人们总会说:“作品的格调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坐在篱边的藤椅之上品读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妙,读出一世之清高。俯案书旁,看庄子鲲鹏万里,想其自由之无边心境,回想其拒仕之人生,所谓“心显于行”便是此等道理,复原其作品之内涵,还原其人一生之悲欢欣喜。像余先生的散文,充其量也只能安份地与粉底胭脂共用一个女士背包吧。 灵魂的香气(58分) 浙江一考生 “每一朵蝴蝶都是从前一朵花的灵魂,回来寻找他自己。”我始终相信“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写文章的人如同蝴蝶,他妙笔生花,用以安放的是自己的灵魂。 忍冬花在春寒时开放,素白如雪。而她亦有一个别名——深山含笑。看到她,我亦想起她——杨绛。她的文章就像忍冬花,素淡至极却又无比坚韧,一如她的灵魂。她在《干校六记》中写道:“我们把在干校的日子都当作美酒品尝了,浅斟浅酌……”柔弱女子却禁受住了劳苦、封闭与

文档评论(0)

229997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