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经济史之明后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新变化.docVIP

明朝经济史之明后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新变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朝经济史之明后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新变化

明朝经济史之明后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新变化 发布时间:2009-6-6??阅读次数:1859??字体大小: 【小】 【中】【大】 明后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新变化   (一)商业性农业的迅速发展   明代后期农业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商业性农业的迅速发展。因为明初在自然灾害和连续不断的战争的冲击下残破不堪的社会经济到明代中期已然全面恢复,手工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商业日趋繁荣,从而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为农产品的商品化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于是,在明代后期,经济作物的种植越来越广泛,流入市场的农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农业生产摆脱了单一经营的格局,向着多种经营的方向不断迈进。   棉花是种植地域最广的经济作物。尽管宋代文献中已有关于棉花的零星记载,但到宋末元初,棉花种植才得到较迅速地推广。进入明代后,由于政府的鼓励,在地域上推广更快,成化、弘治时已是 其种已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 。但是,这一时期棉花的分布地域虽然很广,在各地农产品中的比重均不高,所产原棉除交纳赋税外,主要是作为家庭纺织业原料供自家使用,植棉业成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重要支柱。到了明代后期,植棉业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棉花种植不仅在地域上继续扩展,更重要的是,在一些地区,棉花在农产品中的比重不断增强,产品主要面向市场。   由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特别是松江冈身以东地带的土壤特别适宜于种植棉花,这里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棉产区,松江府、苏州府和嘉兴府的一些地区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的农作物配置结构。如松江一带,据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沿海高乡 多种棉花,到万历年间种植面积更大,《农政全书》卷三五谓 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苏州嘉定 宜种稻禾田地止一千三百十一顷六十亩,堪种花(棉花)、豆田地一万零三百七十二顷五十亩 , 种稻之田约止十分之一 。太仓 地宜稻者亦十之六七,皆弃稻袭花 , 郊原四望,遍地皆棉 。昆山三区一带 物产瘠薄,不宜五谷,多种木棉.长江三角洲之外,其他地区也多有棉花种植。如河南 中州沃壤,半植木棉 。山东6府皆种棉花, 五谷之利,不及其半 。由于种植广泛,土质和气候有异,各地还培育出不同的品种。徐光启曾介绍了近10种棉花的特征和出棉率: 江花出楚中,棉不甚重,二十而得五,性强紧;北花出畿辅、山东,柔细中纺织,棉稍轻,二十而得四,或得五;浙花出余姚,中纺织,棉稍重,二十而得七,吴下种,大都类是。   更有数种稍异者:一曰黄蒂,穰蒂有黄色,如粟米大,棉重;一曰青核,核青色,细于他种,棉重;一曰黑核,核亦细,纯黑色,棉重;一曰宽大衣,核白而穰浮,棉重。此四者,皆二十而得九,黄蒂稍强紧,余皆柔细中纺织,堪为种。又一种曰紫花,浮细而核大,棉轻,二十而得四,其布以制衣,颇朴雅,市中遂染色以售,不如本色者良,堪为种。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三五引丘濬《大学衍义补》。      万历《嘉定县志》卷七。      崇祯《太仓州志》卷一五。      崇祯《太仓州志》卷一四。      钟化民:《救荒图说?劝课纺绩》。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二三○《兖州府部?风俗考》。   这些地区所产棉花主要是作为商品投放市场。嘉定棉花集市很多, 市中交易,未晓而集 ,牙行为了多收购棉花,往往雇佣一些少年人 携灯拦接 。山东兖州棉花 转贩四方,其利颇盛 ,郓城 土宜木棉,商贾转鬻江南 。当然,棉作区的农家仍普遍从事纺纱、织布的家庭手工业,但这种家庭手工业已脱出 男耕女织 的自然经济范畴,而是 人以布缕为业 ,布一下机,即须卖出,纯粹成为面向市场的商品生产。而且,农家不但把自己生产的棉花纺成纱、织成布出售,还从市场上购买棉花或棉纱进行加工。   有些不产棉或产棉很少的地区,也借助市场这一中介,普遍从事棉纺织业。   如湖州府和嘉兴府的部分地区为桑蚕区, 地产木棉花甚少,而纺之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往往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侵晨之市,易木棉以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无顷刻闲。纺者日可得纱四五两,织者日成布一匹。   燃脂夜作,男妇或通宵不寐。田家收获输官偿债外,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 。   在明代,尽管棉花取代了丝、麻成为一般人纺织制衣的原料,但丝织品作为高档消费品深受上层社会和富有家庭的喜爱,再加上明代中后期在海外贸易中出口的生丝和丝织品的数量不断增加,蚕桑业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杭嘉湖地区宜于种桑养蚕,获利远比种稻丰厚。嘉靖时松江人徐献忠说,蚕桑之利,莫甚于湖,大约良地一亩,可得叶八十个,每二十斤为一个,计其一岁垦鉏壅培之费,大约不过二两,而其利倍之 。归安人茅坤指出,上地1 亩可产桑叶2000斤,卖价为银五、六两,中地亩产1000斤,卖

文档评论(0)

xingkongw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