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木霉菌生态学特性研究
2001杨合同,徐砚珂,王加宁,唐文华。木霉菌类生物防治菌的生态学特性。山东植物病理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Pp132-138
木霉菌类生物防治菌的生态学特性
杨合同,徐砚珂,王加宁
(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济南,250014)
唐文华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北京,100094)
摘要:在多种植物根际能分离到对棉花枯萎病菌有拮抗作用的木霉菌。本文分离并鉴定的拮抗性木霉菌有绿色木霉菌(Trichoderma viride),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和康宁木霉菌(Trichoderma koningii)。木霉菌的菌落伸展速度在菌株间差别不明显。木霉菌菌株的产孢能力比较强,多数菌株在每克培养基中的分生孢子产量均在21×108个/克干重以上。木霉菌可以耐受土壤的抑菌作用,加入土壤7天后的回收率均在13.1%以上;木霉菌接种棉花种子后可以进入棉花植株内部,有的可以到达茎的中部。木霉菌显示出明显的根际效应,不同菌株在棉花根际的定殖能力有很大差异。
前言
良好的适应性,多机制性和广谱性是木霉菌在生物防治研究工作中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优秀木霉菌类生物防治菌的分离与筛选与样本的来源有很大关系,普遍认为生防菌株应当尽可能来自病害衰退田,或者寄主植物的周围环境,如根表,根际及其生长所在的土壤(Baker et al, 1974; Cook et al, 1983)。木霉菌分布广泛,能够从很多环境如土壤,污水,植物组织等分离得到,但是木霉菌类生防菌株对于植物是否有选择性,则少有研究。本文采集了多种样品进行木霉菌的分离,以棉花为宿主植物,以棉花立枯病菌、枯萎病菌和黄萎病菌为指示菌株,筛选了木霉菌类生物防治菌,研究了他们的生态学特性,希望为木霉菌的宿主专化性提供证据。
材料与方法
1 生防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1.1 样品的处理
采集并供分离的植物样品12科近20种的植物,分别是禾本科:小麦、早熟禾;豆科:蚕豆;菊科:泥胡菜;十字花科:播娘蒿;锦葵科:木槿,棉花;百合科:葱、蒜;堇菜科:紫花地丁;蔷薇科:玫瑰、西府海棠;栋科:香椿;忍冬科:锦带花;伞形科:芹菜;大戟科:菠菜,等等。其它样品包括各种食用菌的患病子实体,主要包括木耳、灵芝和各种磨菇。分离时,取植物根际土壤(在实验室内将根系土壤稍风干,轻拍根系,使粘附土壤脱落,然后以灭菌水充分漂洗根上残留的土壤,漂洗液即为根际土样。
1.2 分离方法
木霉菌的分离用PDA培养基 (含氯霉素100ppm)。将样品稀释102-105倍,取0.1ml于培养基平板,用灭菌的L形玻璃棒涂匀,置于28℃恒温箱中培养,真菌产孢之前纯化,保存于PDA斜面上。TSM培养基(MgSO4·7H2O 0.2g, K2HPO4 0.9g,KCl 0.15g,NH4NO3 1.0g,葡萄糖 3.0g,氯霉素0.25g,玫瑰红0.15g,敌克松60%可湿性粉剂0.3g,PCNB0.2g,琼脂20g)也用于木霉菌的分离(唐文华等,1992)。
1.3 筛选木霉菌生防菌株的指示性状
(1)平板上对目标病原菌的拮抗作用,以抑菌圈的有或无来判断。
(2)平板上对目标病原菌的重复寄生能力。
以上测定所用的指示菌株为:棉花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Rhs-1,本研究室分离保存;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 AG-158; 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V-19,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棉病研究室提供。
1.4 木霉菌的鉴定
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的形态,按Bissett(1984,1991a,1991b,1991c), Rifai(1969)和文成敬等(1993)的方法鉴定。
2 生态学特性测定
2.1 拮抗作用测定
对于细菌和放线菌,采用双层平板法进行。在平板上点种分离物, 在NA培养基上于28℃培养拮抗菌至合适时间,再用氯仿将培养好的菌落熏蒸30分钟杀死, 然后将混有病原菌繁殖体的PDA培养基倾于平板上,于28℃继续培养,观察拮抗圈的有无及大小。木霉菌则在PDA培养基上培养24小时后直接接种于混有病原菌繁殖体的PDA平板上,于28℃继续培养,2-3天后观察抑菌圈的大小。
2.2 重复寄生能力测定
在PDA平板上对峙培养挑战病原菌和待测拮抗菌,当两菌落接触后,将平板直接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拮抗体对病原菌的寄生现象,包括单位病原菌菌丝上拮抗菌的寄生点,菌丝的寄生方式,在两个菌落交叉处于显微镜下计数病原菌菌丝被木霉菌寄生的百分数,表示寄生能力的强弱。
2.3 木霉菌生长速度测定
制备PDA平板,玉米琼脂(玉米粉3g, 琼脂1.6g, 水100ml)平板和NA平板,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