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第二篇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且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给人以及相互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人类传染病的病原体不能在外界长期存在或繁殖,它必须在宿主体内寄生、繁殖。传染源有人和动物两大类。 1. 病人 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是否排出病原体、排出数量、排出频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 ⑴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出现临床症状出现。 潜伏期的意义: ①潜伏期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②确定对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时间,一般是常见潜伏期增加1~2天。③判断受感染时间,并以此寻找传染源及确定传播途径。 ④根据潜伏期评价某项预防措施效果,确定预防接种时间。 (二)动物作为传染源 动物源性传染病:也称人畜共患病(zoonosis),指可由动物传染给人的一类传染性疾病。 分类: 1. 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如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2. 以人类为主的人畜共患病:如阿米巴痢疾 3. 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血吸虫病 4. 真性人畜共患病:牛、猪绦虫病 二、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一)经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 传播形式: ①飞沫传播 droplet infection ②尘埃传播 dust infection 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 流行特征有: ①传播广泛,发病率高,传播易于实现, ②发病有明显季节性, ③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发生常与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有关; ④人群的特异性免疫水平与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关系很大, (二)经水传播 1.经饮水传播(water-borne transmission) 经饮用水传播的传染病有以下流行特征: ①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 ②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没有年龄、性别、职业的差异; ③停用被污染的水源或采取净化水源的措施后,暴发或流行即告平息。 2. 经疫水传播: 其流行特征如下: ①病人有接触疫水的既往史; ②发病有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特点; ③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后,可以控制新病例发生。 (三)经食物传播 (food-borne transmission) 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 ①病人都有吃某种污染食物的历史,而不吃者不发病; ②疾病突然发生,易形成爆发流行; ③停止食用污染食品后,爆发即可平息 ④爆发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会形成慢性流行。 (四)接触传播 (contact transmission) (1)直接接触传播 (2)间接接触传播 间接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①病例多呈散发,但可在家庭及同室成员之间造成传播; ②发病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及卫生条件差有关; ③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强传染病管理,严格消毒制度,注意个人卫生,是控制这类疾病传播的主要措施。 (五)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arthropod-borne transmission ) 分为: (1)机械性传播:苍蝇 (2)生物性传播:吸血节肢动物 外潜伏期: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增殖或完成其生活周期的某些阶段后具有传染性所需时间。 (六)经土壤传播 (soil-borne transmission) 土壤传播病原体的意义取决于: ①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力 ②人与土壤的接触机会 ③皮肤的破坏程度 ④个人的卫生习惯 (七)医源性传播 (iatrogenic transmission) 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 1. 由医疗器械引起:针筒、针头、导尿管等; 2. 由生物制品或药品引起 3. 输血或使用血制品引起 (八)垂直传播 (vertical transmission) ①经胎盘传播:风疹、麻疹、水痘、肝炎 ②上行性传播: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③分娩引起传播:淋球菌、疱疹病毒 三、人群易感性 (herd susceptibility) (一)人群易感性与传染病流行的关系 (二)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原因 (1)新生儿增加。 (2)易感人口的迁入 。 (3)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4)免疫人口的迁出或死亡。 (三)人群易感性下降的原因 1.预防接种 2.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 3.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 影响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地理、土壤、 对三个环节的影响。 (2)社会因素: a 有利因素:国境检疫、传染病防治法等 b 不利因素:人群流动增加 第二节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