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他真正做到了“人生如茶”。.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今天,他真正做到了“人生如茶”。

今天,他真正做到了“人生如茶”。2016-09-18?“茶”字之中,“人”上为廿,“人”下十八,意指饮茶之人,今年二十明年十八,越过越年轻。当下就有这样的一位老人,虽年过百岁,却是半百精神,贡献超人。他就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列为我国陆羽之后的唯一健在的十大茶叶专家之一——张天福。今天,是张天福先生107岁生日,是真真正正的“茶寿”。▲张天福近照? 弃医从农,一生与茶为伴张天福一生与茶为伍,一生以茶为乐,却是一个名医世家出身。1910年,张天福出生在上海。翌年,父母带着他迁回故乡福州,并开办了遂生堂西医局,张天福就在这样一个医学之家的熏陶下,读完了他小学和中学。中学毕业后,父母希望他能继承祖业,攻读医学。而张天福认为祖国农业落后,人民缺衣少吃,同时他看到家乡福建三大特产之一的茶叶衰败不堪,决心报考农校,为振兴祖国茶业出力。1929年,他先在福建协和大学修完一年的基础课程后,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深造。1932年,获得了农学学士学位,选择了茶业作为人生第一目标,从此,与茶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十年代初,福建在全国属于落后地区,但有着丰富的茶资源,张天福满怀理想来到当时的福州协和大学任教并开始筹办茶叶改良农场。中国一直是沿用古老的用脚揉捻茶叶制茶方法,张天福曾看到日本报纸上刊载中国茶农头上拖着长辫,裸着上身,赤脚揉茶的照片,加以嘲弄。愤怒之极,张天福立志改变这种被嘲笑的落后生产方式。1934年,张天福踏上了对日本和台湾茶叶的考察之旅,这次刻骨铭心的考察让他奠定了开创中国现代茶业事业的使命和信心。1935年8月,他到福安创办了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和福安茶叶改良场,将茶叶科研与教育结合起来。随后又到崇安(现武夷山市)创办福建示范茶厂,组织茶叶生产合作社。从日本引进红茶加工设备,后又亲自设计制作了适用于农村的廉价木质手推揉茶机。由于他开始构想设计木质手推揉茶机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发生,因此,当他的设想成为现实时,便将此机名为“9.18揉茶机”,以警醒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可见一斑。第一台手推揉茶机的问世,结束了中国茶农千百年来用脚揉茶的历史。张天福一生都在研究茶,就是在被错划为右派的23年中,仍坚守在茶叶生产的岗位上,几乎走遍福建全省所有的茶区,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总结、研究和考证等资料,如《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龙岩斜背茶调查》、《福建茶史考》、《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等。1980年,70岁高龄的张天福又带领科研人员攻克了制约乌龙茶品质最关键的“做青”工序难题,改写了几百年来看天做茶的历史。由于他在茶业科研上成绩卓著,1992年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并先后担任福建省政协一届和四届委员、五届常委,先后在政协各次会议上写了八次“兴茶论证”的提案,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重视、采用。??张天福的正山小种红茶情结早在20世纪40年代,张天福老先生就与正山小种红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山小种红茶几经周折,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受到市场的影响,正山小种红茶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张天福老先生就此给福建省政协提案《建议保留生产闽红三大工夫和正山小种红茶》,在张老先生的建议下,才使得正山小种得以继续保留并发挥效益。在2007年,97岁高龄的张老先生便前往武夷山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与正山小种红茶第二十四代传承人、金骏眉创始者--江元勋先生和中国茶叶检测中心主任-骆少君女士一同揭开“正山小种发源地”的石碑揭牌仪式。*以上部分资料来自《当代中国》

文档评论(0)

文档精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03200221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