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_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今天_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

公元12世纪,大学在欧洲诞生,那时仅仅是作为讲学者行会而成立的。历经近800年“遗传与进化”,大学在今天已经是对社会具有深刻、广泛影响的机构。然而,面对就学成本不断高涨、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以及高考报名人数减少与“弃考现象”出现等等新情况新问题,公众之中疑惑的声音隐约再现: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 在世界上,很少有别的国家的高考像我国这样成为一种重大的社会公共事务,牵动每个人的神经,兴起一波又一波的应试高潮和择校大战。究其根源,是因为在我国,大学在“配置”个人的“社会地位”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通过教育和考试“配置”人的“社会地位”,向来被认为是最公平的形式,最能为全社会所接受。这极大地推动了公众对高考和大学的追求,但同时也成为中国大学发展的最大羁绊。 人们因此经常忘记大学的本质,把拿到文凭当成了读大学的目的。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迅速提高,与之伴生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出现了:大学文凭在谋取好职业乃至较高社会地位中的作用不断降低,就读大学带来的价值感、荣耀感逐渐减退。换言之,大学文凭在“能力信号”之上的“社会溢价”正在消失。对此,每个选择上大学的人,的确该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要读大学,又期待从大学得到什么。 其实,给文凭拥有者一个好工作和一定的社会地位,从来不是设立大学的本意。大学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而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寻求就业,并逐步获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大学不可能直接给学生工作和社会地位。一个人选择读大学,根本意义在于形成帮助自己发展的人力资本,或者说劳动能力,用这样的资本和能力谋取就业和持续进步。由此而言,大学值得读,对年轻人来说是实现个人理想的“机会之路”。 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品格 1.知礼。孔子说过“不知礼,无以立”。“礼”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简单说,它强调的是社会的规范和秩序。一个“知礼”的学生,应该有敬畏之心,应该遵守社会的基本规范和秩序,应该懂得去尊重别人,应该学会“感恩”。 2.诚信。这是做人基本底线,也是现代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保障。只有内诚于心,才能外信于人。诚信是由内心诚实表现的自愿行为,同时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熏陶。诚信危机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痼疾,建立诚信的社会道德体系是我国当今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 3.担当。敢于担当,是一个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李大钊说过,“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就是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社会发展的观望者。这种责任心,从大处讲是将自己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和国家、民族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爱国精神,是一种勇于将责任放在自己肩头的勇气;从小处讲是一种意志坚韧而富有爱心的精神。如果一个人总是遇事推诿,逃避责任,那么与此同时,他就可能错过了成就事业的机会,担当和成功是相伴随的,是离开校门后有所建树的基本素质。 4.勤奋。自觉地勤奋学习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非功利”的求学态度,是一种脚踏实地的风范,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品质。勤奋就是好学,是善于学习,一个善于学习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主动地训练自己,从而达至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 5.阳光。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即使遇到了麻烦,也只能算是“小烦”,如果被这些“小烦”就击退了,当然更不用说去承担更大的“烦恼”了。青年人更应该有一股蓬勃朝气,那是一种阳光的、向上的、不循规蹈矩的、充满扩张性的精神状态。 民国时代的大学生——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 一提起民国教育,可能所有人都会想到那灿烂如星辰般的大师们;会想到陈寅恪先生所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仿佛那个时代高洁的不食人间烟火,仿佛只要唤一声大师,大师们就驾着七彩祥云从天而降。 所谓的学生,或以富国强民为目标,或以高深学术研究为宗旨,每遇不平之事,必是群情激愤奋起而维护正义;没有学生相信绝对的权威,更没有学生同意绝对的真理,对待教授如此,对待政府更是如此。而制度框架内,大学常设门类逐渐齐全,各类研究机构逐渐制度化。虽然国立大学校长由政府任命,但大学校长不得担任政府官员,政府也不得干预大学事务。制度的基础和知识分子的集体社会效应共同创造出诸如北大、清华、中央大学等一些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的高校。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为保存中国高等教育,大学大举内迁,并以各种形式组合成联合大学,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由清华、北大和南开组合成的西南联合大学。虽然三校历史不同学风各异,但西南联大却将北大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华之“大学独立,教授治校”和南开之“允公允能”等理念结合,将中国传统治学的精神融入西方大学的制度框架之中。 学生更是以天下为己任,或是潜心学术,以待收拾旧山河万象更新;或是投笔从戎,将己与国融为一体;或是奔波来往,以民主运动对抗专制暴力。教授之间,抛却文人相轻的传统弊病,精诚合作。或是在后方相对安

文档评论(0)

文档精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03200221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