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创造的主体: 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以作品为基点,创作了作品的人,也就是将自己的思想世界呈现给我们的人,就是创造的主体。反之,那些被呈现的对象,即为主体提供素材的东西,就被称为是文学创造的客体了。 “模仿者”和“创造者”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人模仿自然 (古希腊)柏拉图:人模仿理念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人模仿社会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从“模仿说”到“实用说” 对诗人模仿的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模仿?也就等于问:诗人辛辛苦苦模仿出的诗歌,作用是什么?这就牵出了古罗马人贺拉斯的一对“作用辩证”,即:甜美,和有用 有用:“文以载道”,和“无意识的宣泄” “创造者”的走向:从“表现说” 到“客观说” 文学主体的自我觉醒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主体的内心世界已经取代了外在的自然成为了所表现的中心。文学也相应的摆脱了外在“道”的束缚和羁绊,把自身美的形式当作了最终的评价标准。 “为艺术而艺术”与“陌生化”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说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 “旁观者”与“移情者” “写境”与“造境”的区别。 “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区别 “距离”与“浑融”的区别 推荐书目(美)爱布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镜与灯》,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为特殊的艺术生产者的主体 1.自由自觉性; 2.创造主体是美的创造者和评价者,同时也是美的传播媒介; 3.创造主体是具体的社会的人 第三节:文学创作和主客体关系 文学是主观的,却又不是纯主观的 1.需要主观的参与来进行对客观世界的描述; 2.文学可以创造出若干在客观世界找不出原型的形象来; 1.创作主体必须在客观世界中汲取营养; 2.无论如何变形,形象的基础总是来源于客观世界 文学是客观的,却又不是纯客观的 1.作品必须要以客观真实作为基础,无论是社 会真实还是思想真实; 2.细节的真实最重要; 1.客观真实的描写需要主观世界的参与,是主观认识下的客观; 2.文学作品总是避不开作者的情感评价 “第三世界” 文学是介于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第三世界” 客观的东西进入脑海后,靠创作主体的提炼和虚构形成了一个迥然不同于客观世界的另外一个维度。但主观不能离开客观单独存在,需要以使人信服作为宗旨。 推荐书目:傅道彬,于弗著,《文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七章 文学的创造过程 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 艺术积累-材料构思-艺术表达 感官收集-理性整理-形式运用 感知,体味,判断 艺术来源于生活 “要深入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以供在创作中能够虚拟并摹仿得惟妙惟肖,活龙活现。 ——(法)丹纳 因此,我要写的作品必须从三方面着笔:男人,女人和事物,这就是人物和他们的思想的物质表现,总之,就是人与生活,因为生活就是我们的衣服。 ——(法)巴尔扎克 艺术积累 无意识的积累和有意识的积累 直接获取资料和间接获取资料 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见众姊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到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感知 一种缘发式的境遇中,外在的某物触及自己被压抑的无意识,造成的一种“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李泰祥 《橄榄树》 普鲁斯特 “马蒂尔德蛋糕” 体味 创作主体将由于外界碰撞而激发起的情感反复的揣摩,并依靠联想和想象深化这种共鸣的感受,达到由点到面的扩展,并带有一些反思的性质。 判断 主体依照自身的切身经验,对外界所激发的情感或者是外在的事物本身做出评价的过程。 艺术发现 1.艺术发现与作者的思维结构有关; 2.外在的契机作为触发点; 托尔斯泰写

文档评论(0)

ww900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