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寻觅流动心灵的津渡-国立新竹教育大学英语教学系
尋覓流動心靈的津渡─導讀維吉尼亞?吳爾芙的《戴洛維夫人》 孫德宜
Sun, T. S. “The Quest of Momentary Tranquility: Understanding Virginia Woolf’s
Mrs. Dalloway,” (尋覓流動心靈的津渡─導讀維吉尼亞?吳爾芙的《戴洛維夫人》)
Annotated Preface to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Edition. Taipei: Sitak, June 2000, 10-16.
《戴洛維夫人》是現代小說的里程碑。作者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突破傳統維多利亞時代小說的厚重方式,以清麗精巧的意識流手法(Stream of Consciousness),結合女性感官特有的陰柔筆觸,捕捉漫遊縹緲的聲影和內心刹那的靈動,呈現出更細膩繁複的吉光片羽。整本小說沒有太多高潮起的情節,讀者一路通過女主角戴洛維夫人大量的內心獨白和全之觀點的泉湧思緒,串織伴隨著她對生命中其他角色的回憶與欲望,記錄下克萊麗莎?戴洛維一天之中所經歷的些許悸動與啟迪;也見證鋪陳出一名步入中年的社交貴婦,心中和你我一樣擁有異於光鮮外表的孤寂與空虛。
那個他人的眼光和耳語重於自身快樂的上流社會,正是作者維吉尼亞自幼熟稔的生活氛圍。她出生於藝文氣息厚的貴族世家,深受古典文學陶冶和文人雅士薰染。一九0四年維吉尼亞在父親過世後,和念劍橋大學的哥哥及會畫畫的姊姊等,遷居到倫敦氣氛較不拘謹的布魯姆斯貝里(Bloombsbury),開始她們每週四傍晚的菁英聚會,凝結了一群志士同好,衝擊成二十世紀出現文學與藝術的一股前衛思潮。維吉尼亞在三十歲嫁給自錫蘭回倫敦社交圈的社會歷史學者吳爾芙先生,並完成她的第一本小說《出航》(The Voyage Out)。婚後夫婦兩人在一九一七年成立的霍加斯出版社(Hogarth Press),是們耕耘灌溉英國現代文學的園地:印行包括曼殊斐兒(Katherine Mansfield)的小說、詩人艾略特(T.S. Eliot)的《荒原》(The Waste Land)及維吉尼亞?吳爾芙自己的作品。在一九二五年出版的意識流經典《洛維夫人》之前,維吉尼亞?吳爾芙其實創作了不少傳統敍述式的小說。但是她與生俱來穎慧內斂,因經歷母親和哥哥的亡故變得更加纖弱,甚至到幾近病態的敏感自省,但也為她帶來了更豐富的寫作生命。她的意識流的代表作品如《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歐蘭朵》(Orlando)、《海浪》(The Waves)與《幕幕之間》(Between the Acts)等,為女性作家在二十世紀英語文壇攻佔難得的一席之地。
在二十世紀之初興起的現代文學,作家們使用文字上的印象主義、意識流和內心獨白等等創新的前衛手法,突破傳統寫實小說的工整,來探尋破碎失序的心靈世界。小說家如英語世界的喬伊(James Joyce,《尤利西》作者)、吳爾芙和法語文學的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追憶似水年華》作者),再面對因世紀的更替、意識形態的扭轉、生活方式的改變,及特別是世界大戰所帶來的不安與空虛時,試圖以文字上形式與內容的實驗和更新,來營造建構出「心」的秩序與經驗法則。意識和心靈的流動對於吳爾芙來說,並非是一條有組織邏輯且可導致絕對結論的思維串聯,而是一團因緣際會激發而出的回憶與印象重拾,毫無脈絡可。她在一九一九年寫的一篇文章〈現代小說〉(Modern Fiction)就提到:「人生不是一連串左右對稱排列的二輪單馬車燈;人生是一圈光芒四射的暈輪,是個自始至終都環繞著我們意識的半透明信封。小說家的志業難道不就是盡可能去涵蓋這些些許許?」既然是著墨於心靈世界的描繪,個人色彩濃郁的主觀經驗就成為創作的必然要素 而這也構成在閱讀和翻譯上一條相當難跨越的鴻溝。雖然文學所涵蓋的人文觀念應具有宇宙共通性,但是每個人創作和閱讀,甚翻譯上的獨特認知和反映,才是為人類帶來多元性的繽紛。所以讀者們得靜心傾聽感受戴洛維夫人周圍所聽到的種種聲律,如大本鐘(The Big Ben)的鳴響、過往的人車鼎沸和鳥語花香等等,和這名貴婦一起去體驗倫敦六月天的光景,才能真正進入維吉尼亞?吳爾芙小說的內心世界。《戴洛維夫人》就是一部企圖揭去虛假的因循成規,通過自言自語、直接和間接的內心獨白和全知觀點的思慮過程,深入刻畫倫敦上流社會的人心真相。整部小說藉由克萊麗?戴洛維在一天之中的所思所想,像連鎖反應地去串聯其他與她息息相關於角色的思維,可說是由時間和空間分割並立的兩種次元所架設而成的複合敍述。一種就是時間靜止時,這些個上流社會的倫敦人的思緒,如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一樣,去探訪移動的空間。相較而言,貫穿整部小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