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虫害.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麦的虫害

小麦的虫害 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又叫蜜虫、油汗等。是多种蚜虫的总称。北方麦区常见的蚜虫有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在这3种蚜虫中,以麦长管蚜危害最重,是麦田的优势种。麦蚜除危害麦类外,还危害其他禾本科作物如糜子、高粱等。麦蚜常聚集在植株茎、叶、穗部危害,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株汁液,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造成减产,同时还传播病毒病,造成更大的减产。 小麦芽虫发生趋势预测图 麦长管蚜 危害特点 麦长管蚜前期集中在叶正面或背面,后期集中在穗上刺吸汁液,致受害株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千粒重下降,是麦类作物重要害虫。也是麦蚜中的优势种。尾片色浅。腹部第6—8节及腹面具横网纹,无缘瘤。中胸腹岔短柄。额瘤显著外倾。触角细长,全长不及体长,第3节基部具1—4个次生感觉圈。喙粗大,超过中足基节。端节圆锥形,是基宽的1.8倍。腹管长圆筒形,长为体长1/4,在端部有网纹十几行。尾片长圆锥形,长为腹管的1/2,有6—8根曲毛。有翅孤雌蚜 体长3.0mm,椭圆形,绿色,触角黑色,第3节有8—12个感觉圈排成一行。喙不达中足基节。腹管长圆筒形,黑色,端部具15—16行横行网纹,尾片长圆锥状,有8—9根毛。年生20一30代,在多数地区以无翅孤雌成蚜和若蚜在麦株根际或四周土块缝隙中越冬,有的可在背风向阳的麦田的麦叶上继续生活。该虫在我国中部和南部属不全周期型,即全年进行孤雌生殖不产生性蚜世代,夏季高温季节在山区或高海拔的阴凉地区麦类自生苗或禾本科杂草上生活。在麦田春、秋两季出现两个高峰,夏天和冬季蚜量少。秋季冬麦出苗后从夏寄主上迁入麦田进行短暂的繁殖,出现小高峰,为害不重。11月中下旬后,随气温下降开始越冬。春季返青后,气温高于6开始繁殖,低于15繁殖率不高,气温高于16,麦苗抽穗时转移至穗部,虫田数量迅速上升,直到灌浆和乳熟期蚜量达高峰,气温高于22,产生大量有翅蚜,迁飞到冷凉地带越夏。该蚜在北方春麦区或早播冬麦区常产生孤雌胎生世代和两性卵生世代,世代交替。在这个地区多于9月迁入冬麦田,10月上旬均温14—16进入发生盛期,9月底出现性蚜,10月中旬开始产卵,11月中旬旬均温4进入产卵盛期并以此卵越冬。翌年3月中旬进入越冬卵孵化盛期,历时1个月,春季先在冬小麦上为害,4月中旬开始迁移到春麦上,无论春麦还是冬麦,到了穗期即进入为害高峰期。6月中旬又产生有翅蚜,迁飞到冷凉地区越夏。麦长管蚜适宜温度10一30,其中18—23最适,气温12—23产仔量48—50头,24则下降。主要天敌有瓢虫、食蚜蝇、草蛉、蜘蛛、蚜茧峰、蚜霉菌等。 禾谷缢管蚜为害特点:禾谷缢管蚜前期集中在叶正面或背面,后期集中在穗上刺吸汁液,致受害株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千粒重下降,是麦类作物重要害虫。也是麦蚜中的优势种。形态特征:无翅孤雌蚜体长3,1mm,宽1.4mm,长卵形,草绿色至橙红色,头部略显灰色,腹侧具灰绿色斑。触角、喙端节、财节、腹管黑色。尾片色浅。腹部第6—8节及腹面具横网纹,无缘瘤。中胸腹岔短柄。额瘤显著外倾。触角细长,全长不及体长,第3节基部具1—4个次生感觉圈。喙粗大,超过中足基节。端节圆锥形,是基宽的1.8倍。腹管长圆筒形,长为体长1/4,在端部有网纹十几行。尾片长圆锥形,长为腹管的1/2,有6—8根曲毛。有翅孤雌蚜体长3.0mm,椭圆形,绿色,触角黑色,第3节有8—12个感觉圈排成一行。喙不达中足基节。腹管长圆筒形,黑色,端部具15—16行横行网纹,尾片长圆锥状,有8—9根毛。生活习性:年生20一30代,在多数地区以无翅孤雌成蚜和若蚜在麦株根际或四周土块缝隙中越冬,有的可在背风向阳的麦田的麦叶上继续生活。该虫在我国中部和南部属不全周期型,即全年进行孤雌生殖不产生性蚜世代,夏季高温季节在山区或高海拔的阴凉地区麦类自生苗或禾本科杂草上生活。在麦田春、秋两季出现两个高峰,夏天和冬季蚜量少。秋季冬麦出苗后从夏寄主上迁入麦田进行短暂的繁殖,出现小高峰,为害不重。11月中下旬后,随气温下降开始越冬。春季返青后,气温高于6℃开始繁殖,低于15℃繁殖率不高,气温高于16℃,麦苗抽穗时转移至穗部,虫田数量迅速上升,直到灌浆和乳熟期蚜量达高峰,气温高于22℃,产生大量有翅蚜,迁飞到冷凉地带越夏。该蚜在北方春麦区或早播冬麦区常产生孤雌胎生世代和两性卵生世代,世代交替。在这个地区多于9月迁入冬麦田,10月上旬均温14—16℃进入发生盛期,9月底出现性蚜,10月中旬开始产卵,11月中旬旬均温4℃进入产卵盛期并以此卵越冬。翌年3月中旬进入越冬卵孵化盛期,历时1个月,春季先在冬小麦上为害,4月中旬开始迁移到春麦上,无论春麦还是冬麦,到了穗期即进入为害高峰期。6月中旬又产生有翅蚜,迁飞到冷凉地区越夏。禾谷缢管蚜适宜温度10一30℃,其中18—23℃最适,气温12—23℃产仔量48—50头,24℃则

文档评论(0)

phljianj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