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昆虫及其进展题稿.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化昆虫及其研究进展 制作人:晁文娣 目录 一.简介 二.语言中的文化昆虫 三.艺术中的文化昆虫 四.昆虫与民俗风情 五.与昆虫有关的地名 一昆虫中的语言 语言是人类用以反映社会生活、塑造艺术象的最重要工具。没有语言 ,根本谈不上文学 ;没有精彩的语言 ,也就谈不上杰出的作 品。 虽然昆虫是动物中的小字辈,但因习见而与人 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自然也就作为语言素材渗透于文学活动之中,构成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使得文学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寓意深刻,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昆虫成语:如薄如蝉翼、螳螂当车、金蝉脱壳、噤若寒蝉、口蜜腹剑 蚍蜉撼树等。 昆虫歇后语:春 天的蜜蜂—— 闲不 住、蜜蜂的哲学—— 口蜜腹剑、蜘蛛拉网—— 自私 、秋后的蚂蚱——蹦足迭不了几天 二.昆虫中的艺术 1. 诗词 中国昆虫文学萌芽于《诗经》,从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来看,《诗经》中昆虫文学影响深远,在这本我国第一部诗集中有四十多处提到昆虫,涉及蚕、蝗、蟋、螽、蜉、蜂等二十多种昆虫。 《诗经》中的昆虫形象对后世昆虫的文学性格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例如害虫多象征小人;斯螽、阜螽、蟋蟀与物候相关;螓、蛾、蝤蛴等象征美人;螽斯象征子孙后代众多;蜉蝣象征短暂的虚华不实;蜩螗象征乱象等。 如:如蜉蝣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曹风·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归说。 心之忧矣,於我 心之忧矣,於我 心之忧矣,於我 这首诗借美丽而短暂的蜉蝣(又叫渠略),讽喻时事(君臣只重视华饰而轻朝政的做法,是不会长久的。) 这首诗描绘了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的景象。其中鸣蝉、蛙声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 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绘画 昆虫常作为绘画艺术的源泉,并由此诞生了众多中外有名的“虫派”画家及他们的杰作。我国从魏晋开始,绘画艺术逐渐形成了“虫草画”一派,寄托人们对自然情趣的追寻和对美的探求。如北宋 赵昌 《写生蛱蝶图》 3. 美术工艺品 玉蝉:由于蝉都是栖息在高大的树木枝头,只吃露水树汁而不食人间烟火,所以用其来比喻人之清高、高洁的品德。 由于,古人认为蝉只饮露水而不食人间烟火,栖息在高大的树木枝头所以用其来比喻人之清高、高洁的品德。 陶制蟋蟀虫盆,:古人用于赏玩蛐蛐,始于南宋,兴盛于元明,其造型古朴,使用价值与艺术价值颇高。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蝶双飞壶 4.音乐 昆虫不仅自身产生音乐,而且也使无数艺术家得到创作灵感。关于昆虫的词牌名有“蝶恋花”,曲牌名则有“扑灯蛾”、“粉蝶儿”等。关于昆虫的曲子有:笛曲《花香蜂舞》,又名《一架蜂》、《一江风》,原传于山东菏泽地区,旋律优美,节奏富于跳动,再现了蜜蜂采花飞舞的神态,此曲灌有唱片; 琴曲《神化引》,又名《蝴蝶游》,意与《庄周梦蝶》相同,常作为其引序。戏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尾以男女主人公化为一对蝴蝶作为忠贞爱情的象征。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故事写成的一曲《梁祝》,感动了全世界不知多少人。其中“化蝶”一段的旋律更是优美动听,感人肺腑。 三.昆虫中的民俗风情 1.斗蟋文化:斗蟋蟀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清代时,活动益发讲究,先蟋蟀要求无“四病”(仰头、卷须、练牙、踢腿)外观颜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 2.节日 昆虫节日是与昆虫有关的节日之简称。由于昆虫与人们生活的各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昆虫节日非常丰富。仅在中国,与昆虫有关的节日就有44个,如蚂螂节,吃虫节,撵虫节,青虫会,捉蚂蚱节等。 蚂螂节:是贵州省盛宁县红岩一带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此节可能是受汉年农历初一至初三和十五日举行,节期共族人过年的影响而产生。据当地人的传说,这里的布依族人以前居住在湖北的蓟州、湖广一带,他们曾拥有稻田万顷。有一年发生了蝗灾,开始人们用锣鼓吓,蝗虫根本不怕,他们又用石头砸,虽然赶走了部分蝗虫,但稻谷也被打坏。后来,有人提议用稻草扎成草球,站在稻 田两端用草球对打,遂将蝗虫赶走,使当年稻谷获得丰收。从此他们就在正月初一至初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