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这样过春节.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那些年,我们这样过春节.doc

那些年,我们这样过春节   不能说过去就是好的,但至少有一点,过去我们在心灵上是更加宁静的。      我庆幸自己是个80后,曾经过过真正的春节。   那时我们有一整套流程,每年都要用心走一遍。这套流程全国各地各有特色甚至大相径庭,但重视与诚敬之心,是一致的。它代代相传,于是具备了历史的应然性,但又并不给人们一种不舒服的约束感,所以这套流程总体上让人感觉温暖而快乐。   这就是习俗。   我怀念它的同时,也承认习俗是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今日经济基础已经改变,很难勉强习俗原样停留。   当时的经济基础,概括起来大概是两点,一是短缺,二是农业社会微弱的人口流动性。   有记载的农业社会在中国历史上至少绵延2000多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短缺的,这种状况,在80后这一代成长起来后戛然而止,中国步入了历史上中国人最陌生的时代,与之相适应的是,“真正”的春节也随之变得陌生,一去不返。   不能说过去就是好的,但至少有一点,过去我们在心灵上是更加宁静的。 “祖宗回来了”   在过去,农业是一种经验主义知识体系,耕作的好坏基于人对“天”的认识水平,而认识水平主要依靠天人相处的时间,这便决定了我们要“敬天法祖”,所以人会“越老越值钱”,祖宗总比我们高明。   所以,标志着“过年”正式开始的,是年三十上午早餐前要完成一件大事―祭祖。   家家户户养着至少一头猪,到过年前杀了,就有了一个猪头,加上新杀的鸡鸭,一瓶米酒,还有几块腐竹和几扎粉丝,在民间来说,就是祭祖的“太牢”了。   一家之主是祭祖的领头者,原来是我爷爷,后来我爸爸和叔叔分家之后,成了两家,他们兄弟就要各自当头,具“太牢”两份,摆在一处开阔的高地。先用黄纸点火,引燃香烛,插好之后,家长倒酒,举杯对着西方祝告,同时邀请列祖列宗回家享受丰盛的祭仪。   祭祖是在强调一种核心的伦理秩序,人们相信无论后人还是先人,都在同一个信念时空里共存着,各司其职。列祖列宗享受后人孝敬,也要履行他们在肉体消亡之后仍然继续的义务:每一位家长都会在祝告时要求他们看好孩子们,让他们“好好读书”。   我是生长于粤北韶关的一个县的客家人。客家人来自中原,一般都居住在丘陵地带,因为作为外来者不可能占到更好的地方。丘陵贫瘠,天宇狭小,土地有限,农业条件差,更遑论商旅往来,所以人们不求致富,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们能够通过读书走向广阔天地,“光耀门楣”。   所以客家人重视教育,而且他们从来都坚信教育是公平的。   我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而且考上的是中国顶尖学府,这在乡村舆论当中很了不起,但这个成绩跟我本身的智商关系不大,而是列祖列宗保佑之功,即便个人努力也是他们驱使的结果。之后我的堂妹、弟弟都上了很好的大学,我们返乡见到乡亲,都说是因为我们祭祖心诚,祖宗福荫后代了。   本文要讲到的习俗当中,唯有祭祖目前仍一以贯之,大家丝毫不敢大意。整个村子已成空村,人们都在县城或外地生活,但一到三十早上,必定在太阳初升之际派遣代表赶回来了。   家长祝告完毕,就放鞭炮,孩子们躲得远远的,响过之后,又都拢在一处,对着西天作揖。   在元宵节以前,如果发现有蚂蚱出现在厨房,家庭主妇们一般都会很虔诚地抓起来,放到一盘最好的菜上面去。我就见我母亲这样做过,她说,这是“祖宗回来了”。 春联的意义   吃过早餐,就该贴春联了。   春联一般是从市面上一两块钱一幅买来的,除了上下联和横批,还要在门楣上贴四五张小小的祝福语,像个小屁股帘。贴春联一点也不能马虎,因为没有胶水,当天早上在制作早餐的同时就会用红薯淀粉熬成浆糊。   一到过年就是我外祖父大显身手的时候,他曾是小学校长,《四书五经》和《古文观止》都读得滚瓜烂熟,而且写得一手好字,在村子里是响当当的“文化人”。他在门前的街道上摆开案板,铺纸研墨,有时翻古书现抄,“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类,大多数时候则自己创作。围观者的到来让他得意,写完给人读一遍,解释一下含义,看到别人听得一愣一愣,他脸上颇为满足,顺便还要讲讲自己的英雄史。   外祖父的创作,让他家的春联与别人家的显著不同。买来的春联,年年内容都是一样的:“炮竹声声辞旧岁,喜气洋洋庆新年”,“春到平安宅,福临吉祥家”,“春风得意财源广,平安富贵家业兴”、“展鸿图得心应手,创大业马到成功”……这些都是联中经典,但又都是“俗联”,年年岁岁,千篇一律。甚至连书法的字体也一样,用笔都是圆润、肥胖,我把它称为“春联体”或“喜庆体”。   这种共同性,反映的是一种共同的社会生态和价值观,以及维护这种共同生态和价值观的韧性。   “俗联”虽俗,在内容上几乎都是以“家”、“门”、“户”作为立意基础的,在其中几乎看不到任何个人主义的痕迹。事实上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形成,都是基于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