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皮影戏的发展与传播
皮影戏的发展与传播
摘要:
中国的皮影艺术渊源流长,它是一门融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蹈、表演于一身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在我国,上至王宫贵族,下至贩夫乡民,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流传的地域也十分广泛。本文通过追述皮影戏的发展历程、介绍皮影戏的传播状况、综述皮影戏的历史地位,指明战争这一强制性因素加速了皮影戏的广泛传播。
关键词:
皮影戏、发展历程、广泛传播、历史地位、战争
一、引言
早在摄影、电影和电视发明的一千年前,作为一种奇妙的光影艺术——皮影已经给中国人带来了无尽的欢娱、梦想和希冀。如今,皮影艺术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且在中国的乡村,这种最古老的光影艺术依然陪伴着人们度过一个个难忘之夜。
二、皮影戏的概述
皮影戏,又名影子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人头戏、驴皮影等是用灯光照射驴皮、牛皮等兽皮或纸板雕刻而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一口说尽千古愁双手对舞百万兵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门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皮影的历史关于皮影产生的年代尚不确定,较多的学者认为皮影大约形成于唐代开元、天宝以后,到了宋代已十分普及。据《汉书外戚传》记载李夫人少蚤而卒,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帏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子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做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谱音家弦歌之这段汉武帝和李夫人的故事在晋代干宝的《搜神记》、《论衡自然篇》等诸多书中都有记载。方士少翁要在汉武帝前重现李夫人之貌,可是须等到天黑了,才张灯烛,又设帏帐,还要让汉武帝居他帐,最后才使武帝看见李夫人的形象,并且还能走动。这与皮影的表演方式十分相象,其实方士是用皮革或其他材料剪成李夫人的身形在帷帐后表演让武帝以为见到了李夫人的魂魄,这应该就是皮影早期的一个雏形了早在汉文帝时期就有以光影取乐之事,传说宫女用梧桐树叶剪成各种形象,利用光照投影到窗纱上,为太子取乐。至今陕西关中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诗汉妃抱娃门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礼乐传入百姓家
其实,皮影的产生是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就发现了光线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在《墨子》中就有关于针孔成像的记载另外,皮影的产生还要有成熟的雕刻技术,皮影与剪纸在雕刻方面有许多共通的地方,也有学者认为皮影与剪纸同源,我们现在虽然看不到汉代皮影的实物,但能够见到汉代纸制品的实物这说明当时的雕刻技术是成熟的。唐、五代时,皮影渐渐有了雏形。僧人在宣讲佛教经义时,为了使人们通俗易懂,就在俗讲时配上图形,名为劝善金科或悬灯宣教。后来俗讲分为两派,其中一派把图像改为纸人,以后又把纸人改为皮人,逐渐演变成皮影戏 宋代皮影已经相当成熟,著名风俗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描绘汴京市区傀儡戏演出的情景。在宋代关于皮影的记载也多了起来,在《都城纪胜》《梦梁录》、《明道杂志》、《武林旧事》等书中都有关于皮影的描写。元代时,皮影已经成为民间最主要的娱乐形式之一,在元朝的军队中,皮影艺人经常献艺,于是就受到了军人的关注和喜爱,皮影更是跟随元大军传播到了国外。明代皮影逐渐走入农村,深受农民们的喜爱。明正德年间,北京举行了一次百戏大会演,皮影也参加了演出。明代小说《剪灯新话》中有一首描写皮影表演的诗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可见皮影戏不仅受普通百姓的喜爱,同样也受到文人墨客的偏爱。明代皮影还传播到了关外,深受满蒙各族人民的欢迎。清兵入关后,同样喜欢上了皮影这一艺术形式,这时的皮影已经在全国各地传播极为广泛。民国年间,皮影戏呈现了上升发展的趋势,在贫穷落后的大西北农村,皮影红红火火的蓬勃发展。日军入侵前后,社会动荡,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皮影行业也就一蹶不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皮影艺术才有所复苏,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有很大改变,皮影已成为一种很有意义的文娱活动和精神享受元灭了金朝,可能金兵掠夺的财宝、工匠和艺人便另易其主,如蒙古贵族在山西孝义享用的纸影戏,或许是宋京影戏世家的后裔。贵族死后,还要在他的墓室里写上乐影的世家,依然未摆脱奴隶的地位。蒙古军南征和西征,随军带有皮影戏,也使皮影艺术广为传播。
元代皮影流传甚广,据说已作为军队内部的娱乐活动。一九五三年山西孝义张庄发掘一座元代墓葬,发现墓室壁上绘有八幅纸窗影人,并有“元大德三年五月”“乐影传家共守其职”字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