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碳酸盐岩油藏稠油井筒降粘工艺技术研究
摘 要
碳酸盐岩稠油油藏一般埋藏,油藏温度达126℃,原油粘度一般均在3000mPa·s(50℃)以上。由于埋藏深、油藏温度高,原油地层条件下,粘度较小,原油在地层条件下,能成功地流入井筒,而在井底向地面流动的过程中,由于温度不断降低,原油粘度不断升高;同时压力的降低,造成原油中的气体、轻质成分不断分异,原油的粘度进一步增大,流动时产生的摩阻使得原油在地层能量下举升到一定高度后无法流动到地面。本文通过国内外井筒降粘工艺的调研,井筒的温度场、压力场和粘度沿井筒分布的研究,确定了最佳的井筒降粘深度点,开展了掺稀、化学降粘和电加热等降粘工艺的优化,针对不同的原油粘度配套了相关的井筒降粘工艺。
关键词:碳酸盐岩,稠油,降粘,举升
目 录 3
第1章 前言 1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1.2 研究内容 1
第2章 稠油降粘工艺国内外调研 2
2.1 井筒化学降粘原理 2
2.2 电加热降粘原理 2
第3章 井筒能量平衡与井筒的流态特征 3
3.1. 井筒中的能量平衡 3
3.2 井筒的流态特征 5
第4章 井筒掺稀油降粘工艺计算 6
4.1 掺稀油降原理与规律 6
4.1.1 降粘原理 6
4.1.2 降粘规律 6
第5章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致 谢 9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最近几年之内,碳酸盐岩油藏勘探开发在国内储层勘探中取得了突破,成为我国陆地石油开发的主要上产阵地。在多数已经探明的碳酸盐岩油藏中,中至重质原油占比例交大。由于油藏埋藏深、成藏的多批次及碳酸盐岩油藏的特殊性,造成油井原油物性差异变化大,相邻油井的原油性质即存在较大的差异,同一油井在不同的开采阶段,原油性质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对采油工艺制定和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适应稠油油藏的开发要求,先后形成了许多稠油开采工艺技术系列,如掺稀自喷、掺稀机械采油工艺、电热杆降粘工艺和水力喷射泵降粘举升工艺、化学降粘辅助举升工艺等。
随着稠油井开井数的不断增加,对各种稠油采油工艺的配套和优选的要求日益迫切。通过稠油开采工艺室内理论研究,将增加稠油开采工艺的适用性,提高工艺的针对性,有效实现稠油油藏的高效开发,实现开发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2 研究内容
通过国内外稠油井筒降粘工艺的调研,结合稠油采油工艺现状,开展井筒降粘配套工艺技术研究,对目前降工艺进行优化和完善,形成适合于稠油降粘的稠油开采工艺技术系列。
1)稠油降粘工艺国内外调研
开展国内外稠油降粘工艺技术调研,了解国内外稠油降粘工艺的研究的新进展。
2)原油组分及原油物性分析
对稠油开展组分及原油物性分析,开展原油粘温关系、流变性及原油含水对粘度变化规律研究,确定最佳的原油降粘温度、不同含水率下的降粘方式及最佳的井筒降粘深度。
3)井筒传热与流动规律计算
开展井筒传热方面的研究,建立井筒流态特征研究,确定电加热降粘、掺稀油降粘的方式及降粘工艺参数。
4)不同降粘工艺的分析与评价
结合原油流变性、井筒温度场、压力场研究结果,结合不同降粘工艺的模拟研究结果,对井筒降粘工艺进行分析评价,并对工艺进行完善和配套。
第2章 稠油降粘工艺国内外调研
目前国内外在稠油开采过程中常用的井筒降粘工艺主要有:掺化学剂乳化降粘工艺、电加热降粘工艺及掺稀油降粘工艺。
2.1 井筒化学降粘原理
井筒化学降粘技术是通过向井筒流体加入化学药剂,使流体粘度降低的稠油开采技术。其作用原理是:在井筒流体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溶性表面活性剂溶液,使原油以微小的油珠分散在活性水中,形成水包油乳状液或水包油型粗分散体系,同时活性剂溶液在油管壁和抽油杆表面形成一层活性水膜,起到乳化降粘和润湿降阻的作用。
其主要的降粘机理如下:
由于原油中含有天然乳化剂(胶质、沥青质等),当原油含水后,易形成W/O型乳状液,使原油粘度急骤增加。原油乳状液的粘度可用Richarson公式表示:
(2-1)
式中为乳状液粘度;为外相粘度;为内相所占体积分数;为常数,取决于,当≤0.74时为7,≥0.74时为8。
从式中可看出,对于W/O型乳状液,由于乳状液的粘度与油的粘度成正比,并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呈指数增加,所以含水原油乳状液的粘度远远超过不含水原油的粘度;而O/W型乳状液,由于乳状液的粘度与水的粘度成正比,与原油含水率的增加成反比,而水在50℃的粘度仅为0.55mPa.s,远远低于原油的粘度,而且含水越高,原油乳状液粘度越小。所以如果能设法将W/O型乳状液转变成O/W型乳状液,则乳状液的粘度将大幅度降低。
对于原油来说,含水小于25.98%时形成稳定的W/O型乳状液,含水大于74.02%时形成稳定的O/W型乳状液,在25.98%~74.02%范围内,属于不稳定区域,可形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