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与环境永续丙组.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资源再生与环境永续丙组

資源再生與環境永續丙組 Resources Recycling Session-Group C (一) 主持人:陳大麟 謝秉志 (二) 論 文:11篇 11 Papers 1. 水合改質方法對CaCO3 活性再生的影響 陳瑞燕、柳萬霞、黃欽銘、徐恆文 2. 煤礦對二氧化碳等溫吸/脫附試驗與分析技術之建立 梁閎森、薛慶良、吳素慧、黃德坤 3. 聚乙烯亞胺/燻矽固體吸收劑吸收二氧化碳之研究 李昀、林仁斌 4. 利用燃煤飛灰合成無機聚合材料進行二氧化碳固定化可行性之研究 盧子威、柯明賢 5. 高爐煉鐵CO2 減量及石灰石,水資源之回收使用 孫文彬 6. 超臨界狀態CO2 氣水二相流試驗設備的研發 俞旗文、錢致平、焦中輝 7. The study of the Optimization program for Carbon dioxide underground storage technology Wen-Shiou JAN、Jung-Nan OUNG、Yung-Chin Ding、T. H. Ueng 8. 永和山氣田二氧化碳封存先導試驗模擬研究 曾繼忠、陳大麟、胡興台、林再興 9. 綠色技術之碳足跡評估 胡憲倫、蘇昭瑾、楊士瑩 10. 儲油槽防火安全間距電腦模擬研究 林誠興、陳德啟、虞嘉駿、張文龍 11. 石化廠維修記錄轉換成失效率數據之問題探討 方寶媜、王振華 資源丙1 水合改質方法對CaCO3活性再生的影響 陳瑞燕1 柳萬霞2 黃欽銘1 徐恆文3 工業技術研究院 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1副研究員 2研究員 3正工程師兼資源技術副組長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議題,各國學者專家不斷的開發新技術,以捕獲日益增加的CO2排放量。CO2 捕獲與地質封存因其可提供世界大部份地區一個大量緩和CO2排放的可行選項,是國際間公認為相當有潛力的CO2減量機制,亦是目前美國、歐盟、澳洲、日本等國家的研究重點。 由於我國東部蘊藏著豐富且價廉的石灰石礦與蛇紋石礦,相當適合發展CaCO3/CaO 迴路法CO2 捕獲系統技術利基,未來市場除了燃煤發電鍋爐應用,國內大型工程公司與相關的水泥、機械、化工與工業燃燒等製造產業,可提供足夠的產業能量。 天然石灰石與白雲石合成CaO的微孔隙性質,容易在反應過程產生堵塞,進一步限制了CaO 的轉化反應進行。吸收劑活化一直是許多CaO 吸附CO2 研究學者與公司積極突破的方向。含鈣的吸附劑在高溫煅燒處理後,都會有明顯的去活化現象,如果在反覆吸收與吸附的循環過程,適當的加入水和反應處理後,可以明顯改善吸附劑的活性與耐用性。 利用煅燒(calcination) 時通入不同混合氣體例如:二氧化碳、蒸汽、氮氣、氦氣或二氧化碳和蒸氣混合或氮氣和蒸汽混合,以煅燒時間的控制來達成金屬氧化物改質的目的。本研究乃利用傳統的「碳酸化- 煅燒(CC,Carbonation-Calcination)」程序當中,加入水和反應,「煅燒-水和- 碳酸化(CHC,Calcination-Hydration-Carbonation)」;不論是液態或蒸氣態水和環境,都有助於吸附劑的活化與耐用性的提昇。 關鍵字:二氧化碳、鈣循環、捕獲 資源丙2 煤礦對二氧化碳等溫吸/脫附試驗與分析技術之建立 梁閎森1 薛慶良1 吳素慧1 黃德坤1 1台灣中油探採研究所 溫室效應問題倍受重視的今日,二氧化碳減量為世界各國正積極研究的方向之一。在所有二氧化碳減量的措施中,地質封存為目前相當熱門之話題。地質封存包含深海封存、構造封存及煤層吸附封存等,其中利用煤層進行吸附封存更可有增加煤層氣採收(CO2-Enhanced Coalbed Methane)之經濟效應,相當具有研究之潛力。二氧化碳在煤層封存之研究中,代表煤層吸附二氧化碳潛能之等溫吸/ 脫附能力為首要瞭解的課題。故建立等溫吸/ 脫附試驗與分析技術,為評估二氧化碳之煤層封存相當重要的一環。 本研究於台灣中油探採研究所,建立煤層氣等溫吸/ 脫附實驗室與分析技術。利用台灣新平溪與澳洲Sydney 盆地煤礦,進行二氧化碳之等溫吸/脫附試驗;試驗數據由本所建立之Langmuir Isotherm 程式進行擬合分析,藉以計算煤礦對二氧化碳之吸/ 脫附能力;另並同步進行煤樣之物化特性分析如熱成熟度、吸附比表面積、及工業分析等,藉以輔助探討台灣新平溪與澳洲Sydney盆地煤礦對二氧化碳之吸附封存潛力。 根據等溫吸/脫附試驗結果,發現量測壓力(Pressure) 與氣體偏差因子(real gas deviation factor ) 分別為試驗部份與分析部份之敏感因子,在氣體吸/ 脫附的分析計算上必須考慮上述兩項參數的影響。由台灣新平溪與澳洲Sydney 盆地煤礦之氣體等溫吸/ 脫附結果顯示,澳洲Sydney 盆地相對台灣新平溪之煤礦具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