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语文必修二第6课孔雀东南飞并序3
孔雀东南飞(并序) (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关于乐府 A 秦汉时:掌管音乐的机关,后来把采集来的诗歌称为乐府。 B 魏晋六朝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以及后人模仿乐府古题的作品也称为乐府。 C 白居易的诗歌:称为新乐府。 D 宋以后:是词和曲的别称。如《东坡乐府》。 诗前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内容: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概括故事情节以及作诗的原因。 作用:全诗的总纲 起兴 托物起兴。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的分离。以孔雀失偶起兴,一是引起故事情节,二是把刘兰芝比作美丽的孔雀,寄予了对女主人公的赞美,三是渲染了一种难舍难分、凄凉悲怆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一种低沉、悲凉、感伤的基调。 课文内容结构 兰芝被遣(2) (开端) 夫妻誓别(3-12) (发展) 兰芝抗婚(13-21) (进一步发展) 双双殉情(22-31) (高潮、结局) 告诫后人(32) (尾声) 古今年龄对照: 成年:男20岁,弱冠;女15岁,及笄。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50岁 花甲(耆):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90岁 期颐:100岁 十二时辰表 被遣 誓别 逼嫁: 媒人两次登门、太守家迎亲的盛大场面,一方面显示了刘兰芝的身价,另一方面也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普通劳动人民的欺凌,反衬了刘兰芝的悲惨命运。 殉情——悲剧的高潮、结局 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表白。 对封建礼教制度悲愤的血泪控诉。 尾声:鸳鸯相向鸣 结局写两家合葬,用美丽传说写了化鸟双飞,化木连理的理想结局,充满浪漫色彩,突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也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礼教的抗议,另外,鸳鸯双飞的结局与孔雀失偶的起兴呼应,形成独特艺术魅力! 分析人物形象 从诗中再找出运用“铺排”的文字 3.诗中两次把仲卿比作磐石,把兰之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与情节发展有何关系? 比喻一出自兰之之口,表示兰之忠于爱情,永不变心;比喻二是仲卿说的,用此喻责问兰之为何改变初衷,表明产生了误会,两喻增添波澜,推动情节发展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有积极作用,应重视。 这是传统的观点。刘兰芝的悲剧首先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的悲剧。反映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封建家长制下的逼迫 从文中可推知,仲卿父亲去世较早,焦母一手把儿子拉扯成人,而且,在她的多年努力下,家境尚较为殷实。长年的生活磨难,使得她练就了铁一样的手腕;多年的相依为命,使他对儿子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她心中的好儿子,就是要处处唯她命是从。所以他不甘心自己儿子的渐渐离他远去,不能忍受儿子对自己片言只语的反抗。在这种情形下,美丽贤慧的兰芝只能是她眼中的祸害的根源。 焦母的“恋子情节”。 仲卿始终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面对衷爱的妻子和敬爱的母亲,太难取舍。他尊敬母亲,可以推想,除遣归兰芝以外的事,他都能迁就他的母亲。然而,无论怎样坚持,兰芝终被遣归,他除说一些“海枯石烂,此情不移”的话外,实在无能为力。你能指望他和母亲断绝关系吗?这绝不可能,多年的相依为命,使他怎么忍心作出这样的决定。他是善良的,因此他也是无奈的,从而在行动上也表现为某种懦弱。 仲卿的懦弱 某些情况下,美丽会成为一种错误,贤良也会成为一种罪恶。在焦母的心中,兰芝是抢走自己儿子的罪人,所以她的眼中,当然视兰芝美德于不见;何况兰芝是十全十美的吗,我们细究的她“自诉”、“遣归”的语言,为什么感到那么刺耳? 兰芝的“贤慧” 没有人否定兰芝是美丽的、贤良的,她的最大的“不孝”就是没有能给焦家留有后代。我们不明白为什么结婚三四年来,兰芝为何和仲卿“相见常日稀”呢?为什么结婚三四年了,还称其为“新妇”?所以,对焦母而言,有什么比为焦家留有一个后代更为迫切呢?(这一说法在安徽潜山一代流传甚广) 兰芝的“不孝”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