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教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教案

第四章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第一节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Cell membrane: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类和蛋白质组成的薄膜是所有细胞共有的包被(原生质,细胞质)的一层膜。又有原生质膜(Plasmalemma)之称,通常简称质膜(Plasma membrane)。 Internal membrane:细胞质中围绕各种细胞器的膜,称为细胞内膜。 Biomembrane:质膜和内膜在起源、结构和化学组成的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总称为生物膜。 一、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1、质膜的化学性质 (1)E. Overton ,1895 ,推测细胞膜由连续的脂类物质组成 凡是溶于脂肪的物质很容易透过植物的细胞膜,而不溶于脂肪的物质不易透过细胞膜(根毛实验) (2)lamgmuir,1917,设计了脂类单分子膜技术,也称脂平衡技术(详见韩p90) 方法:将溶有脂类的有机溶剂倒入有水的浅槽中,使脂分子铺展。然后用板条使脂分子排成紧密的脂单层。水面上浮有的灵敏的平衡装置,可测出脂分子单层所占的面积,再根据脂分子数,计算单个脂分子所占的面积。 (3) E. Gorter F. Grendel, 1925,推测细胞膜由双层脂分子组成。 利用了lamgmuir的方法,测出了红细胞膜(血影)的面积恰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用有机溶剂提取了人类红细胞质膜的脂类成分,将其铺展在水面,测出膜脂展开的面积二倍于细胞表面积(红细胞直径7μm,推测出其表面积为100μm2) 两个错误假定的偶然补偿:丙酮没有提取完所有的脂膜;对红细胞表面积的测定根据的是干样品,实际所测的值少于真实的湿样品。 (4)1933年,Collander和Barlund提出膜上有亲水通道 一些小分子,如甲醇、水,其穿入细胞的能力大于根据其脂溶性应有的穿膜能力,提出膜上有贯穿脂双层的小孔,便于亲水性分子通过。 (5)1932,Cole;1934,Shapiro提出膜中有蛋白的存在 海胆卵细胞质膜质膜的表面张力比油-水界面的张力低得多,进一步提纯后张力增加。推测膜中含有蛋白质,从而认为质膜由双层脂类分子及其内外表面附着的蛋白质构成的。 2、膜的结构模型: (1)双分子片层模型(bimolecular leaflet model) Danielli Davson,1935“蛋白质-脂类-蛋白质”的三明治模型 两层磷脂,外面是球形的蛋白 1959年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修正模型,认为膜上还具有贯穿脂双层的蛋白质通道,供亲水物质通过。 (2)单位膜模型(The unit membrane model) 1959, J. D. Robertson(英国伦敦大学) , 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厚约7.5nm:膜中央为脂双层,厚约3.5nm;膜两侧为展开的蛋白质分子层,各厚约2nm。 不足之处:膜静止;无法解释膜的厚度;无法解释膜蛋白的分离为何有难有易 unit membrane:电镜下所看到的暗-明-暗三层式的膜结构。 注:人工的脂双层即使不附有蛋白也是暗-明-暗三层结构。电镜下的暗线是蛋白和脂类的亲水端经锇酸染色后的反映。 (3)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S. J. Singer G. Nicolson, 1972 根据免疫荧光技术、冰冻蚀刻技术的研究结果。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流动性、镶嵌性、不对称性和蛋白质极性) (4)其它模型:晶格镶嵌模型(蛋白液晶膜模型)、板块镶嵌模型、脂筏模型(Lipid rafts model):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对流动镶嵌模型的进一步补充说明 脂筏(lipid raft)和膜窖(caveolae) 脂筏是膜脂双层内含有特殊脂质和蛋白质的微区.主要由鞘脂,胆固醇及蛋白质组成,不仅存在于质膜上,而且还存在于高尔基体膜。脂筏的组分和结构特点有利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和构向转化,可以参与信号转导和蛋白质转运 脂筏上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大小约70nm左右,是一种动态结构,位于质膜的外小页。由于鞘磷脂具有较长的饱和脂肪酸链,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强,所以这些区域结构致密,介于无序液体与液晶之间,称为有序液体(Liquid-ordered)。在低温下这些区域能抵抗非离子去垢剂的抽提,所以又称为抗去垢剂膜(detergent-resistant membranes,DRMs)。脂筏就像一个蛋白质停泊的平台,与膜的信号转导、蛋白质分选均有密切的关系。 从脂筏的角度来看,膜蛋白可以分为三类:①存在于脂筏中的蛋白质;包括糖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GPI anchored protein),某些跨膜蛋白,Hedgehog蛋白,双乙酰化蛋白(doubly acylated protein)如: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G蛋

文档评论(0)

tianma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