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坡词导学案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思想历程
2.初步感知苏轼词清新明快、深沉隽永、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3.比较苏轼词和晏欧词、柳永词,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dān)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二、学习《江城子》
《江城子》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赏析词中生动细腻地细节描写。
2.学习质朴自然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
3.体会作者在悼念亡妻的同时,委婉地抒发十年间仕途坎坷、 命运多舛的感慨。
【学习过程】
(一)资料补充
1.背景简介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时苏轼30岁,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2.解题
悼亡诗,即借追述往事,表达对亡故亲人的悼伤与思念之情的诗歌。悼亡诗的思想内容较为单纯,除了多借追怀往事表现伤逝之情以外,还常以“记梦”的形式,多写作者与亡故亲人梦中相会的情景,借以表达对亡故亲人的悼伤与思念。由于失重的梦境“尽取材于醒时经验”,故而仍属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人读了更觉情深意切,难以忘记。
(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1.本词题为“记梦”,写“梦”,上阕是写梦吗?能否删除?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2.理清思路:“记梦”为贯穿全词的线索,据此来理清思路。
梦前:
入梦:
梦后:
(三)文本探究
全词满含着苏轼对亡妻的深深地思念之情,请从下列词句的赏析中来体会这种深情。
1.“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
答:对作者来说很漫长。已经和妻子死别十年了。“生死””,是说彼此一生一死。不是一年、两年,而是长长的十年;不是暂别,而是生死的永别;不是互通音信,而是什么情况都不知道。这句词看来只是简单地记叙了事实,实际上,充满了对亡妻思念的感情。 2.“不思量,自难忘。”恩爱夫妻阴阳两隔,人虽云亡,过去美好的情景应“自难忘”,为什么又在前面加上“不思量”呢?
答: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不矛盾。“思量”,是想念的意思。作者接下去说,十年来,对于死去的妻子即使不特意地思念,也自然地难以忘怀。一个“自”字,突出了感情的深挚真诚。
3.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答: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4.为什么“自难忘”却在梦中相逢时“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他们十年死别,一旦“重逢”,本来该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了。所以只是互相注视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代替话语的只是满面的泪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