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热情托克维尔与泰勒民主理论的对照阅读.docVIP

民主与热情托克维尔与泰勒民主理论的对照阅读.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主与热情托克维尔与泰勒民主理论的对照阅读

托克維爾論 中文摘要 多數暴政一詞在民主社會中經常受到誤用與濫用,本文希望回到思想史的脈絡中,透過這個觀念最早的提出者之一托克維爾的著作重新省思多數暴政一詞的意義。筆者將論證對托克維爾而言,多數統治是民主社會正當性的基本規則,是社會身份平等這一新的政治社會條件下無可避免的決策方式,但多數暴政則產生於個人對於多數公眾意見不假思索的順服、盲從與依賴,而製造出一個擁有高於一切其他權力,並規範道德秩序的思想專制Abstract In modern democratic societies, “tyranny of majority” is a commonly used yet commonly misused phrase. The purpose of this essay is therefore to return to the work of Alexis de Tocqueville, one of the early political theorists who elaborated the phrase, to clarify what “tyranny of majority” originally means. To Tocqueville, whereas the majority rule is the inevitable decision rule in democratic societies, majority tyranny means “the moral power exerted by the majority over thought.” Hence, majority tyranny is not about head counting, but a form of cultural and societal despotism unique in democratic societies. Keywords: Tocqueville, tyranny of majority, democracy 一、前言 隨著台灣的民主制度運作越來越成熟,「多數暴力」一詞也經常出現在報章媒體、民意代表甚至一般民眾口中,但多半時候似乎遭到誤用與濫用。中文語境中的「多數暴力」一詞來自英文「tyranny of majority」,姑且不論用「暴力」來譯tyranny是否恰當,一般而言,在民主理論中,多數人對少數形成壓迫的前提往往是某些少數團體(如原住民)在一社會中長期而持續的居於少數(persistent minority)(Christiano, 2006)。在政治領域中大多數的誤用似乎皆因忽視了這一要件,但這並沒有解決所有問題,諸如「多數如何造成暴政?」、「多數暴政與多數統治有何差異?」等問題仍有待釐清。有鑑於對這個使用頻率極高的詞我們的觀念卻如此模糊不清,本文的目的因此希望回到思想史的脈絡中,透過這個觀念最早的提出者之一托克維爾的著作重新省思多數暴政一詞的意義。 在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史中,最早對民主政體中多數可能形成的權力壟斷提出思考並產生重大影響的是麥迪遜(James Madison)在《聯邦黨人文集》第十篇(The Federalist, 2001[1788]:42-49)中的討論。麥迪遜的主要關懷是如何透過制度設計防範處於多數的派閥或政黨壟斷政府權力或政治參與的管道,但他並沒有使用過多數暴政一詞。「多數暴政」一詞真正受到廣泛的使用要直到托克維爾在1835年出版的《美國的民主》1第一卷在歐陸與美國暢銷才開始,因此我們有必要回顧托克維爾的省思。 在一書將近結尾時,說道:「[在撰寫本書時],我始終希望能夠突顯平等原則對人類獨立性所造成的威脅,因為我深深相信這些威脅在可見的未來是令人畏懼的,也是最鮮為人知的,但我相信它們並不是無法克服的」(DA:817)。這句話點出了托克維爾在該書中最重要的主題:如果社會身份的平等(equality of social conditions)是伴隨現代性而來必然發生的、普世皆然與長久持續的趨勢,當這個新現象已經不能再用古典的政治理論來解釋,我們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必須深入觀察它,思考其優缺點,甚至對於可能產生的新政治社會問題提出解決之道,換言之,我們需要新的政治科學來理解新的世界。托克維爾所看到的新政治現象不只是新的政治制度以及新的國家–公民關係,還包括身份平等所產生的新政治文化與集體經驗,甚至是民主制度內生的、難以被察覺的(可能會導致民主制度自我毀滅的)社會驅力。特別是最後一點可以說是貫穿DA前後兩部的核心關懷,從對美國民主制度的深入觀察中,托克維爾指出美國民主運作中獨特的節制這股驅力的客觀因素,這包括地理條件、英國移民的歷史背景(「住著

文档评论(0)

dlhs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