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十一五
1.1 光纤通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1.1.1 探索时期的光通信 烽火与狼烟——最早的光通信,传送一条简单的消息 旗语和灯塔——可传送较复杂信息 机械编码光通信系统和网络(1790’s-1830’s, 欧洲) 采用中继方式,可进行数百公里的远距离信息传送 从现代通信技术的角度,上述通信方式的效率极低,小于1 bit/s 1. 光载波的频率高达1014~1015Hz,理论上,仅单一光载波信道的传输速率即可达10Tbit/s (1T = 1000G = 1012),是微波系统的数千至上万倍;2. 光波波长为微米量级,能量集中、器件尺寸小、功耗低;3. 其大容量和宽带宽是数字通信网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地下光通信 为使光波不受大气层中各种因素的干扰,人 们将光波的传输转入了地下,即透镜波导和反射镜波导的光波传输系统。 系统造价昂贵,并且调整、测试、维修都很困难,因此光波地下通信无实用意义。 1958~1960年间,激光技术出现 事实上,激光器即为一光频振荡器 激光具有极低的噪声、良好的单色性和方向性,是人类所能获得的最为理想的光载波 激光器三要素:增益介质、谐振腔、适当的泵浦方式 由于半导体激光器采用注入电流的方式进行泵浦,体积小,可用电流信号直接进行高频调制,成为最理想的光通信光源。 对光信号的检测可用基于光电效应的真空光电管或半导体光电二极管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进行处理 激光器的发明使人们认识到一个以光波为基础的新的通信时代已经到来。接下来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需要寻找适当的光传输介质,实现光信号的低损耗远距离传输 1960年,美国人梅曼(Maiman)发明了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给光通信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普通光相比,激光具有波谱宽度窄,方向性极好,亮度极高,以及频率和相位较一致的良好特性。激光是一种高度相干光,它的特性和无线电波相似,是一种理想的光载波。继红宝石激光器之后,氦-氖(He-Ne)激光器、 二氧化碳(CO2)激光器先后出现,并投入实际应用。激光器的发明和应用,使沉睡了80年的光通信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石英光纤 Developed in 1954 by van Heel, Hopkins Kapany Cladding is a glass or plastic cover around the core Protects the total-reflection surface contamination Reduces cross-talk from fibers in bundles 石英是已知的具有最低光学损耗的介质材料 芯子通常为掺锗石英(SiO2:Ge),具有较高的折射率, 直径:单模光纤8 ~ 9um, 多模光纤50 ~ 62.5um 包层通常为纯石英(SiO2),直径125um 涂覆层为树脂材料,直径250um,增加光纤的抗拉和抗弯折强度 在芯包界面上满足全反射条件的光将被约束在芯子内沿光纤传输 Optical Fiber in 1966 自从 1966 年高锟提出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概念以来,光纤通信从研究到应用,发展非常迅速:技术上不断更新换代,通信能力(传输速率和中继距离)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光纤通信的发展可以粗略地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6~1976年),这是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应用的开发时期。在这个时期,实现了短波长(0.85 μm)低速率(45或34 Mb/s)多模光纤通信系统,无中继传输距离(即中继器之间的间距,简称中继距离)约10 km。 第二阶段(1976~1986年),这是以提高传输速率和增加传输距离为研究目标和大力推广应用的大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光纤从多模发展到单模,工作波长从短波长(0.85μm)发展到长波长(1.31 μm和1.55 μm),实现了工作波长为1.31 μm、传输速率为140~565 Mb/s的单模光纤通信系统,无中继传输距离为50~100 km。 第三阶段(1986~1996年),这是进一步提高传输速率、 增加传输距离并全面深入开展新技术研究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实现了1.55 μm色散移位单模光纤通信系统。采用外调制技术,传输速率可达2.5~10 Gb/s,中继传输距离可达100~150 km。实验室可以达到更高水平。 第四阶段(1996年至今)实现了超大容量的波分复用(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光纤通信系统及基于WDM和波长选路的光网络;正在研究超长距离的光孤子(Soliton)通信系统(将在第 7 章作介绍)。 1.1.3 国内外光纤通信发展的现状 1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