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民间文学前言.doc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间文学前言

前 言 古代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族史诗、民间叙事诗、民间说唱、民间小戏、民间谚语、民间谜语、民间对联、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杂艺、民俗、原始宗教。 问:据你们认为,哪些是属于民间文学? 我们一般所了解的民间文学: 在我们一般人的经验中,小时记忆中从母亲口中哼出的以及咿呀学语时所唱的儿歌是民间文学,夏夜乘凉时以大人口中源源不断讲出的故事是民间文学。在乡村,人们所唱的山歌亦属民间文学,其余就所知甚少。因此,在一些人眼里,民间文学成了“下里巴人”,成了鄙俗的代名词。但实际上,民间文学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它甚至可说是唯一深入我们骨髓的文学。民间文学在文学的领域内是一股“潜流”,很少显露但却无时不在。我们所熟知的希腊神话及《诗经》十五国风,其本身绝大部分即属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对文人文学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我们这里且不谈《诗经》国风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只举《离骚》为例。《离骚》的创作是基于楚地民间歌谣的形式,而《九歌》则更是保存了楚国祀神歌舞的体制,带有和古希腊祀神戏剧相似的某些特点。而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中的三部《三国》、《水浒》、《西游记》人们根本就认为是民间故事。从中可以看出民间文学对文人文学影响之一般。 鲁迅就曾指出:“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已有,越做越难懂,弄得变成僵石,他们又去取一样,又来慢慢绞死它。……词曲之始,也都文从字顺,并不艰难,到后来,可就实在难读了。” 这也反映出民间文学的源头及潜流性质。 反过来,文人文学的发达也对民间文学产生某种影响,尤其在中国的民间对联、谜语中,因此这种形式也往往成为显示人聪明、有才学的方式之一。 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研究 一、我国民间文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我国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开始很早,自周朝开始,距今已有两、三千年,《礼记·王制篇》记“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诗经》中,民歌占有很大比例。在当时所谓“采风”,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民情,改善政治,作为文学的用意极少。 后来有将零散材料集辑的,如《古谣谚》、《太平广记》、《山海经》、《淮南子》等。自明清以后又出现一些民间文学专集,如冯梦龙《山歌》,李调元《奥风》、杨慎《古今谚》等。且不论收集是否完整,毕竟已是一大贡献。 但真正意义上的对民间文学的研究,则开始于“五四”之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向西方学习文化。因受西方民俗学说的影响,一部分学者、文化人,也开始搜集整理中国的民间文学创作,研究起中国的民间文学和民俗来。中山大学当时曾成立了“民俗学会”,办有《民俗》刊物,出版了《大众文艺论集》、《民俗文艺论集》等书。郑振铎著作出版了《中国俗文学史》、江绍原《发须爪》,闻一多《神话与诗》,茅盾亦有神话方面的著述。 当时所办的刊物,多偏重于民俗学。北大主编的《歌谣周刊》,算是民间文学色彩最重的了。这可以称作中国民间文学建立的最初阶段。 五十年代,对民间文学的研究转向与苏联求同的趋向。限定“人民口头创作是劳动人民的集体的语言艺术”。鲁迅提出:“既有消费者,必有生产者,所以一面有消费者的艺术,一面也有生产者的艺术。”并指出这两种艺术是“对立”的。这种观点指导中国民间文学搜集和研究三十余年。加之政治的动荡,对民间文学的研究和搜集有极大影响。 八十年代以后,民间文学的研究获得了新的发展。尤其是通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歌谣集成》、《中国民间谚语集成》的搜集与出版,更为民间文学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可能。 二、民间文学的研究目的: (一)了解文学之所以来,探寻文学发展之规律。 如果我们拒绝相信万物天授的论点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探究它们是怎样发生的。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文学也有其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要搞清楚这一点,只有从民间文学入手。因为民间文学是一种活的现象,是可观的存在,从远古的神话到今天的创作,都可以平行存在,给研究工作提供了可信的依据。 以歌谣的发展为例,我们从《诗经》时期,四方、五言、六言、七言混杂存在,到古诗十九首,至隋唐诗歌的渐趋格律化,可以看到一条发展线索。而在今天的民歌,仍现实存在着这一发展过程,具体表现出的即是“民歌格律的不稳定性。” 孙绍振《美的结构》认为五言、七言句式是中国古典诗歌及民歌的主要句式,其中结尾部分的三言结构是构成咏吟调性的主导要素,它的存在决定了吟咏调性的存在,它又具有相当的弹性,可以变为五言、九言、十一言而不改变节奏的结构功能。 三言结构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百万雄师过大江”。 中文八八级段从学认为这反映了一种现象,即民歌格律存在不稳定性。并不是在每首民歌中,都有着稳定的三言结构。 陕北民歌《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分别是六言八言,

文档评论(0)

80092355k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