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智慧.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哲学与智慧

哲学与智慧 主编:陈新汉 副主编:张艳芬 上海大学哲学系 2005-9 目录 引论 第一编 “转识成智”与一、 拈花一笑——佛教与转识成智二、 曲肱而枕——儒家思想与转识成智三、 ——道家思想与转识成智四、 自知无知——西方哲学与转识成智五、 占有——“转识成智的现代意义六、 哲学是不能教的——“转识成智与哲学教学第二编一、二、苟日新,日日新——生命的意义三、生命境界、我善养我浩然之气——尊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诚—— 诚实与德性 九、自信、放下与不争——宽恕十、无知之间 ——爱十、无善无恶心之体——善恶十、——生命的支柱十、——意志十、——自由十、——幸福十、——永恒第三编思维能力一、——怀疑二、——谬误三、理发师与说谎者——悖论四、——批判五、——反思、走出混沌——意识、——无意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直觉十、心有灵犀一点通——灵感十、理性的界限——信仰第编方法 人类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类对于自然界的依赖只有通过对于自然界的改造才能实现。而要改造自然界就必须认识自然界。作为认识成果的知识既包括经验的“知其然”,也包括理论的“知其所以然”。自从人类的个体能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通过符号凝结在物质载体而独立于自身以来,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就不会随着个体的消失而消失,从而就会“涓涓入海”,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由此,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强大。 五百年前,英国大法官培根(Francis Bacon)把这一事实概括为一个命题:“知识就是力量”。这句铿锵有力的话曾经为黑暗的中世纪主持过葬礼,也曾经为光辉的启蒙而欢欣鼓噪。而这几百年以来的历史似乎也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这句话是多么地正确。拥有知识者也就是拥有力量者,这力量改造了粗陋的自然,也扫荡了野蛮的民族。如今,凭着这知识的力量,科学技术空前地发达,政治文化无比地昌明。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一方面,现代人拥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另一方面,他们的烦恼似乎并没有越来越少。的确,自然变得精致了,与此同时,精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变得更切近了;民族变得文明了,与此同时,文明民族间的杀戮也变得更高效了。再看看那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知识大众,他们真的就比先前忙忙碌碌的无知匹夫生活得更好吗?对此,恐怕没有谁能明白地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为什么?人们往往重视知识所发展出来的一种支配力量——对自然的,也是对人的。而生活却远远不是支配,人的生活包含着更多的东西、更丰富的东西、更活泼的东西。它们提醒人们重新考虑知识,从知识中发展出与生活相契合的东西。当然,这丝毫不意味着抛弃知识,知识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伟大的。但是,不能把知识仅仅理解为与改造自然的能量相联系,从而成为仅仅体现主体能力的智慧;还必须把知识与人生价值和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相联系,从而成为体现人生德性的智慧;并实现主体能力与人生德性的统一和升华。其实,这种考虑在古代就已经开始了。这就是哲学,因为哲学(philosophia)原本就是爱智慧。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从智慧的角度来对待知识,这就是转“知识”为“智慧”,用佛教的术语来说,就是——“转识成智”。 接下来,我们所做的就是以“转识成智”为线索,来探讨哲学对于人们生活中德性、思维能力等问题的思考。智慧不是现实的物品,不能赠送,不能储贮,既不能教,也不能传。智慧只是在生活中,随着我们的德性和能力一同展开,从而融会贯通于死生之间。 既然哲学是对智慧的热爱,那么在本书第一编,我们首先就来考察“转识成智”和哲学的关系。这个考察从一则禅宗小故事开始,我们这么做大概是恰当的。因为“转识成智”原本就是与佛教思想有关的一则故事,这就是“拈花微笑”。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传说、一次体验。对于佛陀的“拈花微笑”,弟子迦叶以低首微笑来展现其领悟,实际上已经把这个认识转化为生命的活动,智慧的流转。这仅仅是一个开头,实际上,禅宗里面的许多公案,如《五灯会元》里面所记载的一些东西,无不流露出转识成智的思想。 转识成智固然是源自佛教,但其中的智慧却为人类所共有;儒家、道家、甚至西方哲学之中也都蕴含着这个思想。孔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透过这一价值判断,体现着对生命的体味与珍视,以及享受生命的快乐。说实话,价值判断谁都会做,但是如果这个判断仅仅停留在识的层面,那么它就仅仅是一种自欺欺人,必须深入到智的层面,才是生命做出的判断。这个时候,才能真正体味生命的意义与快乐,这是孔子的境界。 “撄而后成”是老子留给后人的一个命题。对这个命题,我们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这些理解体现了一种生命的智慧。比较起来说,道家的转识成智更为彻底,所以我们会看到它们对识的态度几乎完全是怀疑的、批判的、否定的,其中的苦心便是对识所应转成的智的渴望。 “自知自己无

文档评论(0)

ailuojue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