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第一节治台政策与行政制度
第三章 清代臺灣的政經發展第一節 治臺政策與行政制度 學習目標 了解清領前期消極治臺的原因及措施 明白清領前期的臺灣地方建置 知道清領時期治理臺灣的官僚體系 臺灣歷史分期表 清朝對臺之棄留爭議 ?……臺灣屬海外地方,無甚關係;因從未響化,肆行騷擾,濱海居民迄無寧日,故興師進剿。即臺灣未順,亦不足為治道之缺,……海賊(指鄭氏)乃疥癬之疾,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海外丸泥,不足為中國之廣,裸體文身,不足共守。日費天府金錢而無益,不如徙其人而空其地矣。」 清朝對臺之棄留爭議 「中國東南形勢在海而不在陸,陸之為患有形,海之藪奸莫測。臺灣雖一島,實腹地數省之屏蔽,棄之則不歸番、不歸賊,而必歸荷蘭,彼恃其戈船火器,又據形勢膏沃為巢穴,是藉寇兵而資盜糧。且澎湖為不毛之地,無臺灣,則澎湖亦不能守……,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疆。」 清朝對臺之棄留爭議 一、背景:康熙22年(1683),清朝擊敗鄭氏後,對臺灣是否納入版圖有所爭議。 二、棄臺論:認為臺灣未開發,徒增國家負擔,應將臺灣漢人遷回閩粵原籍。 二、留臺論:施琅認為臺灣乃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省屏障,若棄之,荷蘭必會重占臺灣,對澎湖造成威脅。 三、結果:康熙皇帝採施琅之議,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自此劃歸清朝版圖。 1.海外丸泥,不足為中國加廣;裸體文身之番,不足與共守;日費天府金錢於無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清廷中央官員) 2.臺灣土地狹小,人口稀少,財賦無多,又遠隔重洋,鞭長莫及,若派兵守之,徒浪費糧食。不如守澎湖,徙臺灣人民而棄其地。 (閩浙總督) 3.宜遷其人,棄其地。海賊乃疥癬之疾,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康熙帝) 施琅〈恭陳臺灣棄留疏〉名句 臺灣地方,北連吳會,南接粵嶠,延袤數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迴,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 臺灣一地,雖屬多島,實關四省之要害。勿謂被中耕種,猶能少資兵食,固當議留;即為不毛荒壤,必藉內地輓運,亦斷斷乎其不可棄。 清廷頒佈《渡臺禁令》 一、原因:清朝擔心臺灣再度淪為盜賊巢穴或反清復明根據地,遂嚴格限制移民渡臺。 二、時間:康熙23年(1684)頒布。 三、內容: ? 1.需政府許可:內地商民來臺,需原籍地方政府許可,經分巡臺廈兵備道稽查,並由臺灣海防同知審驗批准,嚴禁偷渡。 ? 2.不可攜眷渡臺,已渡臺者不得招致。 ? 3.禁粵民渡臺:因廣東一帶屢為海盜淵藪。 清廷對在臺漢人的限令 一、內容: ? 1.遣回:已在臺且無妻室產業的漢人,需遣回中國大陸原籍。 ? 2.防止漢人與原住民聯合叛變:在臺漢人不得進入「番」地,不得與原住民通婚。 ? 3.不准臺灣建築城垣及民間私製鐵器。 ? 4.限制大陸渡臺航線。 二、意義:此皆為清廷對臺的消極治理。 三、結果:偷渡入臺仍源源不絕。 清廷禁令下偷渡者頻仍不絕 一、原因: ? 1.災荒及人口壓力:鄰近臺灣的閩 粵,山多田少,人口稠密。 ? 2.臺灣較易謀生:臺灣當時田土多未開發,且尚有米、糖特產,除自給外尚可銷至大陸牟利。 二、結果:遂不顧清朝禁令,紛紛偷渡入臺。 三、渡臺禁令的解除: ? 1.雍正10年─放寬,已渡臺者可搬移眷口 2.乾隆41年─廢除禁攜眷規定 3.光緒元年─廢除所有渡臺禁令 (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奏請) 臺灣俗諺與漢人移民 唐山過臺灣,心肝結歸丸。 過番剩一半,過臺灣無底看。 六死三留一回頭。 紅柿出頭,羅漢腳仔目屎流,紅柿上市,羅漢腳仔目屎滴。(解釋:清代初期實施海禁,渡臺男子不可攜家眷,每當秋風吹起,柿子成熟時,這些羅漢腳的感觸特別多。) 一個某,卡贏三仙天公祖。 有唐山公,無唐山嬤。有番仔公,無番仔嬤。 金門不認同安,臺灣不認唐山。 臺灣未設省前的文官體系 清領臺灣之「班兵制」 一、目的:為防臺地叛變。 二、內容: ? 1.徵調兵員及文武官員三年一換。 ? 2.禁文武官員攜眷渡臺。 ? 3.官兵不得駐守原鄉原籍地,以防結同鄉作亂 ? 4.調派來臺的兵員非武官舊屬,使將、弁、兵不相熟。 ? 5.不用臺人。 三、意義:為猜忌臺人之舉。 清領時期吏治不良 一、整體而言:清廷治臺初期政策多顯消極保守,吏治普遍不良。 二、原因: 1.來臺官員心態不健全:認為來臺任官為苦差事,任期到即可內遷,故在臺任職多收規費、吃空缺、賣武器、敷衍塞責。 2.監督考核鬆散:因負責考核駐臺文武官之總督 巡撫多在大陸。 3.治臺政策多以武抑文:駐臺文官少於武官,體制上總兵(武)與道臺(文)權職有重疊處,總兵常侵文官職權。 三、結果:政務難以順利推行。 清代漢番界線的劃定 一、豎石立碑。 二、挖溝堆土(土牛):挖溝所掘出的土石堆在溝旁,看似牛隻橫臥在地上,稱為「土牛」,代表地上有形之界線。 三、土牛紅線:畫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