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经》看张爱玲的恋父情结.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心经》看张爱玲的恋父情结 内容摘要:张爱玲30年代的一个伟大的女性文学作家,可是她的一生却都纠结在恋父情结之中。纵观其文学作品,她都用一种非常温情的口吻来写父亲形象,但是却从来没有用过这样的笔调来记录母亲。她大多的文学创作也都只是为了宣泄恋父得不到回归,都是对自己自恋的那种特殊人格的一种自我安慰,而其中非常集中表现张爱玲的这种恋父不成往内心退缩,成为一个自恋的,自我疏离的创作代表是《心经》与《茉莉香片》,本文就是从“恋父情结”这个角度分析《心经》中许小寒的恋父情结。 关键词:恋父情结 潜意识 畸恋 正文: 一、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理论 19世纪初,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在神经精神病学的研究中,对大量的亲友之死的梦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小孩最原始的情感冲动始于2—6岁的结论,即女儿最早的感情对象是父亲,而男孩的最早对象则是母亲。于是,对男孩而言,父亲变成可恶的对手与己同时竞争母亲的爱情,同样对于女儿而言,母亲就成了永恒的敌人与自己争夺父亲。另外,从双亲双方面,在自觉不自觉中产生了同样的情感选择,父亲袒护女儿,母亲溺爱儿子,这似乎也应证了一句俗语“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或者说这是本能的潜意识的一种情愫,无法阐释。 基于以上种种,弗洛伊德继而分析了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取材于希腊神话),俄狄浦斯无论怎样回避也逃避不了弑父娶母的悲剧命运。这样,弗洛伊德用俄狄浦斯情结来命名这种男孩对母亲的依恋。此后,弗洛伊德的学生、瑞典的心理医生荣格把希腊神话中阿伽门农之女厄勒克特拉杀母以报父仇的原型定义为“厄勒克特拉情结”。在20世纪初,英籍俄裔作家纳博估夫发表的小说《洛丽塔》讲述了当代生活中的“厄勒克特拉情结”的故事。 该小说一经问世,就引起了评论界广泛关注与社会的巨大反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向对文学特别敏感的才女张爱玲在她23岁芳龄时创作了《心经》,可谓是《洛丽塔》的中文版,这部作品让人们在惊恐之余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心经》讲述的是一个惊世骇俗的悲剧故事——一对父女的乱伦之恋。在当时,深受基督影响的西方文化方不能接受同性恋者,那么最在乎长幼辈分的东方文论对乱伦避之唯不及,难得的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张爱玲既敢写,而且写得居然还不错,这是“妙手偶得之”还是某种因素的必然果实。这就不得不追本溯源,从作者说起,作者的人生经历、生活环境对作品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好的作品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凭空想像,天马行空的。 二、张爱玲潜意识里恋父情结的形成、表现与影响 1、形成 稍微对张爱玲有点了解的人就知道,影响张爱玲一生的两大因素是她的恋父情结和自恋情结,前者为主要的根本因素。按照心理学理论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办法解开原始的恋父或恋母情结,就是没有可能得到情感的回归,这样,他往往会走向内心,会从失去中找一种补偿,那就导致了自恋情结。 根据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的研究,恋父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每个女孩在她童年、少年时候,对父亲都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崇拜式的仰望。每个女孩,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恋父情结,但大部分的女孩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恋父情结会慢慢发生转移,她会成熟,会投射到和她在一起的异性身上,往往通过另一位异性来完成自己恋父情结的终结。只有极少数的人无法淡化这种情况,便可能形成心理暗疾。弗洛伊德还指出,如果恋父情结对人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人便可能一生受其影响。我们知名的上海女作家张爱玲就是“极少数人”的一个,她无法终结她的恋父情结,以致她人生的两次择偶,都只是为了延续她的恋父情结;以致她的作品也处处流露着她无法发泄的恋父情结。 谈及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就不得不研究其家庭背影和童年生活。 张的母亲黄逸梵是清末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的女儿,是一个富有艺术修养和独立意识较强的女性。父亲张志沂是旧官宦家的阔少爷,没有正式工作,可以说张爱玲的父母的结合是新时代与旧时代的相遇,这一点注定他们不能和谐统一,也是直接导致张爱玲父母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也给幼小的张爱玲的性格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张志沂的母亲是李鸿章的女儿,也就是说李鸿章是张爱玲的曾祖父,而张家到了张志沂这一代已经没落,可以说他这个时代的张家已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官宦家庭,而张爱玲在就是在此种优渥的环境下成长的,也使得她所创作的文章到处充斥着精致奢华的气味。 张爱玲的父母之间不合适的结合,不在尖锐的矛盾中灭亡,就在尖锐的矛盾中爆发。张爱玲的母亲黄女士,一个受过新思想熏陶的女性无法面对种种恶习在身的丈夫,于是她选择了放弃这个家庭。在张爱玲4岁时,她就走了,对于母亲的离开,张爱玲不是不舍和想念,而是由怨恨的情绪充斥心中,因为她觉得母亲抛弃她了。对于母亲的离开,4岁的张爱玲不知是不懂,还是不愿挽留母亲,没有其它孩子对妈妈离开时的恋恋不舍,她只

文档评论(0)

lifuping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