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全心理学》讲义
安全心理学概述 黑龙江科技学院 导 言 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认识层次: 生产 安全 环境 人类自身生存 可持续存在 人类种族的存在 授 课 内 容 本讲主要内容: 1、心理及心理学 2、安全心理学 3、心理过程中的安全因素 4、个性心理与安全 一、心理及心理学 1、心理 借鉴传统的认识,现代有“移觉”属性。指思维的发生、发展规律。 心理过程:体现为人的认识活动,有感觉、知觉、表象、记忆等反映外,还有思维、想象、注意、情绪、意向等心理活动。 个性心理:包括气质、性格等。 2、心理学 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却只有一个短促的历史。” 公元前五、六世纪,孔子在《论语》一书中,对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就做过很有价值的论述。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写了《论灵魂》、《论自然机能》两部有关心理学问题的著作。之后,中外思想也有很多论著。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心理学实验室后,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新中国心理学发展情况: 启动阶段——(1949年至1965年)以黄嘉音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侧重对儿童心理进行研究,开展心理治疗,成效显著。 空白阶段——(1966年至1977年)文革政治氛围中把心理学定位为伪科学。这一阶段,北大钟友彬等学者坚持进行研究,尤其对精神分析学说。 准备阶段——(1978年至1986年)改革开放以后,心理学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些协会并举办相应的培训班,在医院中开设心理诊所比较早的由北京的钟友彬、南京的鲁龙光、广州的赵耕源等,在高校中开展工作的由北京的张伯源,并且部分有识之士开始研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心理分析。 初步发展阶段——(1987年至今)国内、国际学术研究、开设专业招生、大面积培训人员等等初见规模。 二、安全心理学 安全心理学是以生产劳动中的人为对象,从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减少人身伤害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1、研究对象 人:如何防止事故和人身伤害的问题。 安全心理学要研究安全问题,但影响安全的因家和方面很多,其中既有人本身的问题,也有技术的、社会的、环境的因素。 2、研究内容目的 (1)为工程技术设计部门提供心理学的依据和参照,使其设计和制造的设施、设备、机器工具等不仅具备改造劳动对象的优良性能,且符合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 具有本质安全化的特征。 (2)为生产环境、作业条件的改善和改造提供指导,使之更适合于员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3)研究人的心理过程所包含的认识、情感、意志过程和安全的关系及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气质、性格、能力和安全的关系,使安全管理制定的安全法规、制度、操作过程等,更加符合以人为本。 (4)为安全教育提供教育质量保障。 (5)研究企业的人际关系、群体规范、群体内聚力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用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程序,把职工的行为纳入安全生产行为守则。 (6)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事故原因及其规律进行分析,对疲劳、挫折与事故的关系进行分析,对事故发生致因理论及其预防事故的对策进行研究。 三、心理过程中的安全因素 1、认知过程与安全 心理过程可以简化为以下形式: 环境刺激→倾向性需求+倾向性选择→人格行为 (人格需要)(人格判断) “人格需要”就是人的最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3、认知的客观性 人类的认知都是通过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后得到的,获取信息的数量决定了认知的水平,但任何生物的生理特征都有其局限性,人类同样如此。 4、错觉和思维定势 在心理学上,一般把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称为错觉。 思维定势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它会干预和影响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和加工,进而影响人们的判断力。 ①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指一定条件下最先映入认知者视野中的信息在形成印象中占优势。 近因效应:指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产生强烈的影响,以至于人们更加相信最近获得的认知信息。 ②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指在人际交往中,对一个人某一特性形成好与坏的印象后,还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 ③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指在认知中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特征等投射到他人身上,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孔乙己》ppt课件34讲义.ppt
- 《妈妈睡了》课件讲义.ppt
- 《孔乙己》优秀ppt讲义.ppt
- 《嫦娥》演示课件讲义.ppt
- 《孔乙己》讲义.ppt
- 《孔繁森》课件第一二课时讲义.ppt
- 《孔雀东南飞》(并序)优质课讲义.ppt
- 《孙子兵法》与领导管理艺术沂水培训讲义.ppt
- 《孔乙己》课堂讲义.ppt
- 《孝经》解读讲义.ppt
- DB64_T 1912-2023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docx
- T_CCTAS 198-2025 民航客票销售搜索服务数据接口规范 第4部分:国际变更搜索.docx
- T_CCTAS 196-2025 民航客票销售搜索服务数据接口规范 第2部分:国内变更搜索.docx
- T_CCSAS 053-2025 无氧条件下催化剂装卸剂作业管理导则.docx
- 陕2021TJ 062 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装配式温钢复合免拆模板外保温系统构造图集.docx
- 陕2022TJ 072 建筑结构与保温一体化 增强型复合免拆模板外保温系统构造图集.docx
- 陕2022TJ 069 抛塑抹面复合保温材料外墙外保温构造图集.docx
- 渝20M02 城市地下道路结构变形缝、施工缝防水构造 DJBT50-135.docx
- DB11T 774-2010 新建物业项目交接查验标准.docx
- DB2102_T 0071-2023 建筑信息模型(BIM)施工应用技术规范.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