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共行政中的社会公平.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公共行政中的社会公平.doc

浅析公共行政中的社会公平   摘 要:社会公平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政权的合法性,是任何社会都应该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也是任何社会的公共行政都应该坚持的价值标准。   我国的社会公平观在历史和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公平正义也一直是社会大众和政府为之努力的目标。新时期,公共行政如何体现和促进社会公平,成了人们十分关注和关心的话题。   关键词:社会公平;公共行政;社会公平观;制度公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于过分重视经济发展,对社会公平关注较少,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贫富差距等社会不公平问题在现阶段凸显出来,成为阻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重新探讨公共行政的价值,重提将社会公平作为公共行政的价值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社会公平: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是新公共行政的代表人物,他的新公共行政理论以社会公平作为核心价值,他本人亦是首个在公共行政领域提出“社会公平”观点的人,对传统公共行政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传统公共行政将效率和经济视为公共行政的基本出发点,认为公共管理者是中立的,而新公共行政强调社会公平,否定价值的中立转而思考公共行政的价值和信仰问题。弗氏指出,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和公共目的,是促成自由、正义、民主、秩序等公民社会的以社会公平为中心的价值,是为全社会特别是那些政治、经济地位低下的、“最少受惠者”提供公平的公共服务。   那么,何为社会公平?在弗氏看来,社会公平是一个包含着一套价值偏好、组织设计偏好和管理风格偏好的词汇。社会公平强调政府提供服务的公平性;社会公平强调公共管理者的决策责任和项目执行的责任;社会公平强调公共管理的变革;社会公平强调对公共行政要回应公民的需要而不是公共组织本身的需要;社会公平强调公共行政的研究、教育应该体现多学科的、应用的和解决问题的特质。在《公共行政的精神》一书中,弗雷德里克森教授强调了社会公平的复杂性,并提出和建立了“社会公平的复合理论”。在他看来,社会公平包含多重内涵:单纯的个人公平、分部化的公平、集团公平、代际公平、公平的领域、机会公平和公平的价值等。   对我国而言,实现社会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是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粘合剂,实现社会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而我国的社会公平观在实践中也不断得到发展。   2 我国公共行政中的社会公平观的发展   2.1 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公平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早在春秋末年,孔子提出了大同社会的概念并描绘了大同社会的蓝图,呈现了一种社会公平的理想状态。然而在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当时的政府维护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清末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作为实现大同的理想方案;孙中山则提倡自由平等博爱,致力于实现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社会公平。资产阶级的理想在中国未能实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追求公平的历史责任落在了中国无产阶级的身上,这个时期中国无产阶级的社会公平理念主要集中在土地分配和民主政治中。   但以上所说的关于社会平等的思想基本上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而不是政府追求的社会公平,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政府皆是为了维护少数人利益的政府。   2.2 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公平观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政府公共行政的特点是政企不分,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的管理,政府权力无所不至,政府成为无所不管的“万能政府”。这一时期的社会公平追求的是结果的公平,实际上是平均主义的做法,所有人都是吃“大锅饭”的,但是这种“公平”使报酬与贡献严重脱节,挫伤生产积极性,该体制下的政府也担负着过多的经济和社会责任,因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党的领导下逐步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四大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提出要“兼顾效率与公平”,1993年11月又提出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收入分配的总原则。但在实践上,过分注重效率,在促进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是社会不公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基尼系数超出警戒线,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悬殊,社会不公现象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对社会公平的关注也持续上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十七大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并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八大报告提及公平达20多处,并提出权利公平、机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