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项脊轩志》教师版导学案讲义.doc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项脊轩志》教师版导学案讲义

项脊轩志? 归有光 导入:? 文贵情真,真挚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过铁路时艰难的攀援,是晚自修过后妈妈递过来的那一杯热牛奶,是遇到困难时爸爸那热情的鼓励,是遇到委屈时爸爸妈妈理解的那份心情,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小品《项脊轩志》,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记叙日常琐事,抒发对亲人的真挚情感的。? 预习检测 1.归有光字熙甫,号 震川 ,别号 项脊生 ,世称 震川先生 ,明朝后期著名散文家,其文风后人评价曰:“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具体而言,选材上多着眼于 家庭琐事 ,以此表现母子、夫妻、兄弟等之间的深情,文笔 清淡朴素、 自然亲切, 感情 真挚深沉,细节 生动传神。其散文对清代的 桐城派影响很大。 2.“志”即“记”,是古代一种 叙事、 抒情的文体,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即借写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日常生活、家庭琐事和物在人亡,表达 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 祖母、母亲 和 妻子 的深切怀念。 三.听录音,然后完成以下的练习: 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 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先大/母婢也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四、研读第一段 (一)、学生朗读第一段,解决以下重点字词。 方丈?——?一丈见方(?古今意义) 顾视——回头看? 当?——?挡? 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洞然?——?明亮(洞若观火)?的样子 胜?——?美? 满架——形容词作动词,摆满 然予居于此——但是 (二)、课堂探究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 “雨泽下注” 、 “使不上漏”和“前辟四窗”中“下”、“上” “前”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前”还是名词,做状语。 3、请分析“垣墙周庭”、“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的句式特点。 答:状语后置句 4、“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5、“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本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 6、作者在项脊轩中感受到哪些喜悦? 作者在这里得到的是读书之乐(板书),感受到的是环境之美(板书)。小小书斋,给作者带来无限乐趣,借书满架,可见作者是好学之人,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三史,用五种颜色笔圈点《史记》。作者在项脊轩中冥然兀坐,静静地思考,“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希望在学业上有新的收获。 7、作者所记叙的读书画面,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哪个词语体现了这种静?用了什么手法? “万籁有声”指的是“自然界的一切声响”,与“万籁俱寂”相比,这是以动写静,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诗词中哪些诗句体现了这种手法:? 明确:(投影)?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房间静静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房间里静极了,只有墙上的时钟在滴滴滴地走着”? 作者在这里以动写静,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白天小鸟啄食、静,夜晚、“明月”“半墙”烘托。“桂树”“班驳”描绘,表现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三)、学生自由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四)、教师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幽静的环境,快乐的读书生活,给作者带来无限的乐趣。这种可喜与下文的可悲之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第二、三自然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29997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