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由于苏轼的改革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派的反对,苏轼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以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在他为官之处,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到之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1.解衣欲睡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为乐者 4.遂至承天寺 5. 相与步于中庭 6.盖竹柏影也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嘉佑六年(1062年),苏轼开始为官。熙宁二年(1069)因上书反对新法被迫离京。后十年先后调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句,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元丰七年离开黄州贬去汝州。 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于城南承天寺。 ? ? “念”了什么?为何“无与为乐者”? 为何舍近求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因何“亦未寝”? 苏轼与张怀民谈了些什么?为何发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 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无权的闲客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2)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语文语文九下永远新生3.ppt
- 语文语文九下永远新生教学2.ppt
- 语文语文九下沁园春雪2.ppt
- 语文语文九下沁园春雪4.ppt
- 语文语文九下废墟的召唤3.ppt
- 语文语文九下沁园春雪教学.ppt
- 语文语文九下百合花.ppt
- 语文语文九下百合花2.ppt
- 语文语文九下百合花教学1.ppt
- 语文语文九下石缝间的生命3.ppt
- 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创新模式与机制探究.docx
- 论司法救济权:概念、演进、体系及挑战.docx
- 海南国际汽车园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多维度分析与战略抉择.docx
- 民间借贷私法规制的困境与突破:基于法理与案例的深度剖析.docx
- 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法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问题剖析与路径探索.docx
- 网络赋能: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创新转型与实践探索.docx
-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资源配置的优化路径与策略研究.docx
- 探寻历史逻辑:中学历史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深度剖析.docx
- 主动配电网综合无功优化的智能算法研究与实践.docx
- 乌克兰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国立大学汉语教学:现状剖析与优化路径.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