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鲁教历史七下改革开放
第九课 改革开放 改革前后深圳的对比 2004.08 * 这段花鼓词说明农村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 缺少自主权 积极性不高 政社合一, 集中劳动,吃大锅饭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凤阳花鼓词 安徽凤阳小岗村 党和人民怎样解决这个弊端? 群众自行发动:1978年12月的一天夜里,安徽凤阳县犁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社员的代表聚集在村里一间屋里秘密写下了一张契约。在契约中,每户农民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粮食任务,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功,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如发生意外,社员保证把干部的小孩养活到18岁。18个农民在保证书上按了指印或图章,之后他们把牲畜、土地分到每户手中。 中国农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书 7.15亿公斤 1982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1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0年产粮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面对小岗村自发改革的成功,中央的态度如何?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这是2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这番话体现了怎样的一种生产经营局面?这种局面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美国纽约海尔集团大厦 海尔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和国家实行什么政策有关?具体内容有哪些? “25岁,用青春把小渔村变成大都市;25年,用前无古人的速度领跑经济;这个城市的名称,不止代表地点,它代表关于时间的观念,也代表重若生命的效率。” ──2004年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提问 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 1985年,深圳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创造“深圳速度”。 日新月异的深圳(地王商业大厦) 邓小平视察深圳 1984 年 1992年 深圳特区和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蓬勃发展的上海埔东 位于深圳市中心的大型宣传画《小平同志在深圳》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① “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②为什么要画这样一个圈? ③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 城市: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小结 对外开放 对内改 革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知识 巩固 史料 分析 畅想 天地 1、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首先进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是( )小岗村农民。 A、安徽肥西 B、安徽凤阳 C、河北沧州 D、贵州关岭 2、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 ) A、上海 B、深圳 C、珠海 D、厦门 3、 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于( ) A、1978年 B、1985年 C、1992年 D、2000年 B B B 知识巩固 史料分析 材料一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期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材料二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割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节选)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 (1)材料1反映了当时农村生产怎样的状况?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2中提到的协议书出现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 (3)材料3中的“大包干”的主要形式是什么?顺口溜反映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什么情绪? 史料分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