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供参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供参习

中国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用研究、发明、创新减少各种浪费 一、从“消费型社会”转向“节约型社会”   所谓“物极必反”吧?前几年社会上一直在叫喊要建立“消费型社会”,还说要用“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汽车产业化,房地产产业化”拉动消费;一转眼工夫,社会又开始向节约型社会回归了。   节约型社会是当今社会中4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所熟悉的一个概念。出生在50、60年代的孩子们都传唱过许多关于节约的歌曲:“节约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也喊过许多关于节约的口号,什么“要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啊,要节约一针一线啊”等等。而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人们而言,“节约”行为的回忆岂止是用“熟悉”两个字能够概括的?简直可以用“刻骨铭心”来加以形容。   最近在一些刊物上,看见了一些曾经度过节约岁月的城里人,配合着当前的号召,在温情脉脉柔情蜜意地回忆从前那些节约的日子。如数家珍地诉说着那时的城里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地用心计算,又还配合上各种土发明,以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根针线,每一寸布头......又回忆那时的人们吃得如何节俭,穿得如何朴素......   二、生活中的节约,记忆犹新的“节约型社会”   而在我看来,那时的城里人无论如何精简节约,也远比不上村里人近乎一无所有的“节约”。那时的农村人长期处于温饱尚不足的状况,我们通过莫言等作家们关于“吃饭”的回忆中已经可以比较充分地感受到这一点了。然而,为了进一步地证实那种状况的普遍性,我们仍然要不厌其烦地加上自己的真实回忆。   1974年我回家乡河北省石家庄地区下乡,乡亲们每天的饭食安排是这样的:早饭:红薯蔓菁(或蔬菜)玉米粥,玉米面贴饼子(经常掺和一些红薯渣或各种绿色蔬菜),萝卜咸菜;中饭:蔬菜面条汤面,玉米贴饼子,萝卜咸菜;晚饭:蔬菜玉米粥(粮食够吃时还有煮红薯或蔬菜玉米饼子),萝卜咸菜。   一年365天,乡亲们几乎天天是这样的饭食。下乡三年,我们当然也天天吃这样的饭食(接受再教育嘛,当时在大人们的谆谆教导下,我们感觉自己是被教育者,以为下乡就跟劳动改造的意思差不多,当然要老老实实地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   只有在出大力流大汗的春耕、夏收、秋收时节,以及逢年过节(比如三月庙会,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的日子,老乡们才能吃上每个人都向往的纯白面的饭食:烙大饼,白面馒头,煮饺子,炸油饼,油炒菜。肉食仅春节才有(曾经有完全断绝肉食的日子)。   据乡亲们说,我们在1974年下乡算是赶上好年景了,直到这一年乡亲们才基本上可以吃上饱饭,基本可以吃上纯玉米面的贴饼子,基本可以吃上晚饭了。乡亲们告诉我们说,自从1958年以后,直至1974年之前,他们在许多年里常年处于半饥饿状态。   状态之一是,那些日子里经常吃红薯渣贴饼子,就是在玉米面里掺和了不少红薯渣的贴饼子;   状态之二是,1974年之前,有十几年时间,老乡们在冬天的晚上基本不吃晚饭。不是因为不饿或减肥不想吃晚饭,是因为粮食不够吃。在一个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夜,乡亲们忍饥挨饿。实在饿极了就吃上一块煮红薯,但多半是硬抗过那些饥肠辘辘的夜晚;   状态之三是,1974年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属于壮劳力的老乡们天天感觉吃不饱饭。   注:红薯渣是用红薯制作粉条之后,剩下的富含粗纤维的渣滓。红薯渣特别有利于治疗那时罕见、现在常见的“三高症状”,有利于通大便,但是也特别没有人体需要的营养。   又注:老乡们的主要抱怨是,红薯渣原本一直是猪饲料,甚至在1949年之前他们也很少吃掺和红薯渣的贴饼子。   那时乡亲们是怎样地节约呢?那时生产队按人头分棉花籽油,在整整1年的劳动之后,每个人才分到7两棉花籽油。我们邻居一家9口人,有四个半壮劳力,他们居然把分得的棉花籽油都卖给了城里人。为什么自己不吃呢?因为他们需要花钱买盐,毕竟9口之家每天最需要的是食盐;还要买布,买针和线。即使每个人每年只做一套衣服,也需要花一笔钱来置办;此外,两个儿子大了,还要买砖瓦盖房子,还要备彩礼准备娶媳妇,这些都需要花不少钱。四个半壮劳力一年365天,天天劳动挣工分,所挣到的工分扣除分粮食,分蔬菜柴禾等劳动果实之后,只能分到100多元现金。这些钱不够上述花费,所以乡亲们只有自己不吃油炒菜,把油卖了以交换更需要的必需品。此外,乡亲们养的猪到年底也都卖掉,自己不吃。养鸡下了鸡蛋也不吃,攒起来卖掉。因为那时工农业产品之间有一个剪刀差,由于这个剪刀差的存在,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其实际价值,乡亲们只能尽量节约自己的必要消费,以交换一些生活必需品。   那时生产队里有一个菜园,一些老年人专门负责种菜。在整个夏季和秋季,几乎隔天分一次蔬菜。不管分到什么样的蔬菜 -- 茄子也好,豆角也好,乡亲们从来不用油炒菜。总是烧上一大锅水,水开了就把无论什么蔬菜切小了下锅煮,同时还贴上一圈玉米饼子,蔬菜煮

文档评论(0)

ust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