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巴金的爱情 百年人生 汉语言文学2班 段如杰 平凡? 关于他的研究一直都有人求索,他经历旧中国,新中国,到新世纪,熬过了文革,用自己的双眼见证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蜕变。而他的作品更是经历住了时间的考量,伴随着他的追求,渴望与执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让我们知道一个平和的心下又有一份积极的人生态度。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巴金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 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出说 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 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 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 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 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 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 等。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 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家庭照 巴金三岁 1939年,萧珊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读书。 1941年,巴金回成都时与妹妹及侄女、侄儿们合影 十九岁,全家合影 人生百年 朴实的爱情 巴金曾说:「要是真有一个鬼的世界多好,我在那里可以和我的爱人相会。 」 巴金的爱人萧珊曾是巴金的一个读者,当时在上海读中学。一九三六年巴金和萧珊在上海相识,一九四四年相恋了八年的恋人在贵阳结婚。萧珊比巴金小十三岁。五十年代巴金夫妇有了一子一女,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好日子没过多久「文革」就来了,巴金挨整,萧珊为了保护亲爱的「巴先生」曾挨过红卫兵的铜环皮带。在最困难的时候萧珊总是在巴金耳边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可是,萧珊在「文革」期间身患绝症得不到治疗,后来癌细胞扩散,由肠癌变成了肝癌,早早地离开了人间。巴金后来在《随想录》中写了两篇怀念萧珊的文章,情真意切,读后令人潸然泪下。在病中巴金思念最多的是萧珊,一次次在梦中相见,两人手拉手地痛哭,一直哭醒。醒来是漫漫长夜,巴金会在黑夜中唤着萧珊的名字:「蕴珍、蕴珍你别离开我……」这种思念之苦使巴金恨不能立即到另外一个世界和爱人相见。 巴金和萧珊 1937年5月,巴金与萧珊摄于苏州青阳港 巴金第一次收到读者萧珊的信是在1935年,是在他年过三十之后。通信一年后,同在一座城市的两个人相约见面。巴金的爱情由此开始。虽然不能绝对地将巴金发生的变化,归于一个人的出现。但至少可以说,正是萧珊的出现,影响着巴金的性情,最终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写过《爱情三部曲》,写过一个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巴金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却如潺潺溪流一般在我们面前呈现。 在通信一年之后,巴金与萧珊见面了: 那天上午,巴金先到了新雅,他在二楼选了对着楼梯口的厢房,加了茶,过了一会儿,照片上的那个有着一双明亮眼睛,梳着童花头似的女学生出现了。她一眼认出了巴金,快活地笑着,好像见到了熟人似的走了过去:“李先生,你好早啊!” 自那之后,萧珊一直称巴金“李先生”。(偶尔在信中也称“巴先生”。) 一次重要的见面,从此之后,巴金的生活里多了一个身影。1938年日本侵占上海后,他们曾和友人们一起从广州到柳州、桂林流亡。1940年,巴金和三哥住在上海,进行《秋》的创作。在此期间,萧珊频繁的来信,使巴金感到体贴与温馨。他在《秋》的序言中写道:“在我的郁闷和痛苦中,正是友情洗去了这本小说的阴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