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节古汉语词汇概述讲解
古代汉语词汇 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古今词汇的继承与发展 古代汉语词汇的规范 学习古汉语词汇的意义 一 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 从数量上看,由少变多。迄今发掘所得的甲骨文约有4000多个单字;东汉许慎的《说文》收字9353个;清代的《康熙字典》已收47035个字。另外郭宝均《中国青铜器时代》(P246)一书中对衣、食、住方面的文字进行了统计:甲骨文时期用以表达衣食住的“只创造了15个字,金文期就创造到71字,说文期更增加到297字,几乎多于甲骨文的20倍。” 。 从语音形式看,由单音词不断地向双音词发展。 从词义上看,表达日趋精密。 二 古汉语词汇的特点 (一)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体 “轲即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现。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zhen51)抗之,未至身,秦王惊,自经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这一段选自《战国策》,共五十九个词,其中单音词就有五十八个,复音词只有一个“匕首”。 (二)一词多义现象非常突出 三 古今词汇的继承与发展 (一)古今通用的词 汉语的基本词汇。如:人、手、山、水、日、月、风、雨、马、牛、羊等,它们在词汇中只占一小部分。 (二)古有今无的词 已经消亡的词,如:犙、牭;君、臣,禅、社。 (三)古无今有的词 随《史记》的问世而出现的“本纪、世家、列传”及“酷吏、循吏、儒林等。再如:葡萄、苜蓿、菩萨、世界、佛等词。 四 古代汉语词汇的规范情况 分化性 概括性 选择性 统一性 (一)分化性 1.由一个词直接分化出另外一个或几个词。 史、吏、事:三者原本也是一个词,其分化情形,据王国维的考证是:“史之本义为持书之人,引申为大官及庶官之称,又引申为职事之称,其后三者各需专字,于是史、吏、事三字于小篆中截然有别,持书者谓之史,治人者谓之吏,职事者谓之事,此盖出于秦汉之际,而《诗》《尚》之文尚不甚区别。”(《观堂集林》卷六p270) 2.一个词转化为词素。这是构成大量新词的重要条件。 目:目光、目前、目标、目录 (二)概括性 概括性与裂变性是相反相成的,词的裂变产生新词,词的概括使旧词消亡。 古 今 概括 沐 洗头发 动词+名词 浴 洗身子 沬 洗面 澡 洗手 洗 洗脚 (三)选择性 1.词义的选择 寡 从上古到中古,有“寡妇、寡夫”。杜预注:“偏丧曰寡”。后专指寡妇,寡夫叫“鳏”。 2.词的选择 向、牖、窗:《说文》:“在墙曰牖,在屋曰窗。”又说“向,北出牖也。” 再如:髭、须、髯 (四)统一性 蓝缕:本是春秋时的楚方言,从那时起,这个词就进入了通语,至今还保留在普通话中。 老子:作为“父亲”的同义词,本是宋代山西南郑的方言词,陆游《老学庵笔记》:“南郑俚俗谓父曰‘老子’,虽年时起吧,有子亦称老子。”这个词后来也进入了通语。 再如:葡萄、胭脂、佛、塔等。 五 学习古汉语词汇的意义 (一)学习古汉语词汇对于阅读古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学习古汉语词汇,可以吸收其有生命力的词,用以丰富自己的词汇,提高表达能力。 (三)研究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词汇,对于了解古代的社会、历史、文化是很有用处的。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在当时“春秋”并不是鲁国编年史的专名,当时各国的编年史都可以称为《春秋》,如《墨子》一书中就出现过“周之春秋”、“宋之春秋”、“燕之春秋”、“齐之春秋”等说法。 为什么要举“春秋”以表示四时,而不举冬夏呢?有人认为,并不是举春秋以代表四季,而是在西周以前一年只分春秋二季。 将先秦典籍中和甲、金文中的有关材料综合起来考察,很多人这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公侯伯子男”通常都认为是战国时的五等爵位。 郭沫若通过对殷周金文的研究指出:在金文中,各国诸侯都可以自称“王”,公侯伯子男的称呼也不固定,并无高下之分,如《春秋》说鲁国诸侯是“公”,但在金文中也可称侯;《春秋》说楚国诸侯是子,但在金文中也可称公、侯和子,可见,所谓“五等爵”是战国时人的虚构,历史上并不存在。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古代汉语词汇的研究,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作用。 本节结束! * * 第一节 概述 为什么编年史叫“春秋”? 对“公侯伯子男”的研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