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安徽省黄山市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新人教版.doc

安徽省黄山市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新人教版.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徽省黄山市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新人教版

【2014黄山市质检二】安徽省黄山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古人有句老话叫“年前节后,防火防盗”。然而,近来不少地方火灾频发,云南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一场大火尤其令人触目惊心。其实,古人很早已有防火意识:老话说的“防火防盗”即是将防火放在了首位。在防火方面,古人还形成了独特的防火文化。 中国最早的防火理论“防患于未然”在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在“防患于未然”思想的基础上,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了“从小处做起”的观点:“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熛焚。”所谓“熛”,即迸飞的火星,整句的大意是。堤坝再长,蝼蛄蚂蚁打的洞能让其溃决;房子再大,从烟囱裂缝中迸出的火星能将其烧毁。言下之意,防火不能疏忽大意,哪怕是一点点漏洞都要及时修补。虽然韩非子是借防火的道理喻做人做事的态度,却透露出了先秦人对防火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到了汉代,古人的防火思想已非常成熟,强调把灾难消灭在萌芽状态,《申鉴·杂言》记载的“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在建筑上安置“厌胜”之物镇火,就是古代所谓的“防火厌胜术”。也是古代在民俗信仰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如今在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上仍能看到。最典型的是北京紫禁城,每一座宫殿上都有防火灾的厌胜之物。如太和殿上的屋脊两端各有一个对称的龙形物——古代建筑学上称“正吻”或“大吻”,其设置即是出于镇火减灾的设计和考虑。设置厌胜之物是古代大型建筑上必不可少的设计,为古代建筑界广泛采用。 其实,所谓厌胜之术毕竟是一种伪术。安置了正吻的紫禁城,并没能禁绝火灾。有学者统计,到1949年前,紫禁城共发生大小火灾73次,其中最重要的建筑太和殿先后被烧过4次。 在建筑物上设置厌胜之物,本质上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防火文化”,古代十分盛行的“五行防火术”,便是这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体现于“门不带钧,阁必有水”,这在皇家建筑防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古人喜欢在门上悬挂或书写匾额,以标明其名称。所书匾额中的“门”字,最后一笔往往不带钧,如果对照字典,这写法明显错了。实际上,这是古人出于防火的愿望有意写的。古人认为 “门”字上的钧与“火”有关,带钩即带“火”,此后皇家建筑上“门”字一律不带钩。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此更深 除了“门不带钧”,还有“阁必有水”,这是基于五行“水克火”原理而衍生出的防火文7部《四库全书》。7座楼中6座名字里带水,分 无论“厌胜防火术”还是“五行防火术”,显然都缺少科学依据,但其背后反映的却是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厌胜”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太和其设置即是出于镇火减灾的设计和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B.《申鉴·杂言》记载“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厌胜之术恰恰是古人在“戒”上的具体表现。 C.厌胜之术是伪术,本质上是一种迷信,虽缺少科学依据,但其背后反映的却是古人强烈的防火意识。 D.“门不带钩,阁必有水”是古代十分盛行的“五行防火术”的具体体现,朱元璋更深信不疑,曾因此杀人。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3分) ( ) A.老话说“年前节后,防火防盗”,古人将“防火”放置首位,说明古人很早的时候对防火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了。 B韩非子“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熛焚。”从中可以看出对防火的重要态度就是“防患于未然”。 C.被学界认为记载于《韩非子·内储说》殷商时“殷王法”上的规定:“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是中国最早的防火法规条款。 D.“防患于未然”是中国最早的防火理论。到了汉代,古人的防火思想已非常成熟了,更强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云南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一场大火暴露出现代人防火意识的淡薄,在这方面,古人做得比现代人好。 B.厌胜之物镇火、“门不带钩”“阁必有水”等做法也不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阁必有水”依据的就是“水火相克”的原理。 C.从放置《四库全书》的7座藏书楼的命名里,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着的防火文化,寄予了古人美好的愿望,好的阁名利于防火。 D.文章揭示了古人在防火一事上的“防”的可靠保证,必须制度化,在这点上,古人也做到了。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所染 《墨子》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lla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