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说说沈阳名雕塑背后的故事.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说说沈阳名雕塑背后的故事

有人说雕塑是城市记忆的凝结,运用或原始、或现代、或抽象、或具体的表达方式,向后来的人们不断诉说着一些城市故事。 提起沈阳的城市雕塑,你会想起哪一个?是撞击心魄的九一八“残历碑”,还是洋溢东北风情的“秧歌神韵”,或是历史定格的张学良塑像,再或是十强赛群像……这些雕塑风格迥异,不仅扎根在人们的记忆里,还凝固在千家万户的照片中。在照片中,我们的背后是雕塑,那么雕塑的背后还有什么呢?记者近日走进雕塑的背后,说说这些雕塑的历史和故事。 说说沈阳名雕塑背后的故事 两块木化石“引出”了“残历碑” “九一八”事变“残历碑”,是沈阳标志性雕塑,它的作者是年过七旬的著名雕塑家贺中令先生。贺老告诉记者,“残历碑”的创作灵感缘起两块木化石。 1964年贺老去辽西采风时,在当地发现两块很有意思的木化石,其形状就像一个翻开的台历,上面还有自然虫蛀的洞,一层层的年轮就像是台历上每天翻过的一页页日历,有一种天成的感觉。他一下就被吸引住了。 贺老说,虽然当时他还没有想到这两块木化石要做什么,但是直觉告诉它这将是一个非常巧妙的雕塑构思。时间一转眼到了1984年,全国城市雕塑领导小组要求各地上报各个城市的雕塑代表作品,“九一八事变”等题材就被报上去了。因为要做小稿全国评选,他突然想到了那两块上亿年的木化石,顿时茅塞顿开,于是他就根据木化石的造型结合历史背景做出了残历碑。这件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评比中还获得了优秀奖。 在贺中令的残历碑作品设计出来时,沈阳还没有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想法。直到1990年,鲁迅美术学院院长王盛烈在市政协会上提出,应建一个“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市政府经过开会讨论,决定拿出100万元建一座雕塑。1991年3月,招标会在沈阳举行,共有62个方案在鲁美展厅展出,专家们最后决定推选贺中令的《残历碑》。 在各方面工作落实后,残历碑于1991年6月份正式开始动工,虽然只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但是贺老却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工作量。因为这个作品不是规则的图案,施工人员都不会干,所以他每天都要在工地上指导。几乎每次他离开就会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对,没办法只能返工。有时看着上吨的材料被拆下来重新做,他也感到很不忍心,但是一想到要把这个碑做好,他又严厉起来。正是他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感动了所有的工作人员,这个作品才在大家的努力下完成。 贺中令告诉记者,残历碑高18米,宽30米,进深11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它以残损的台历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意在以形象的建筑,让人们牢记这一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的悲惨一页。残历碑框架由混凝土筑成,花岗岩贴面,其坚固挺拔表现了东北人民坚贞不屈的英雄气节。建筑主体正面弹痕累累,喻示了日军侵华的野蛮罪行。同时,经过艺术加工,组成呻吟呐喊状的骷髅群,表现了殉难同胞对日军血腥罪行的控诉。残历碑右面刻着“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的字样,向人们昭示着那个永远难忘的最悲痛的日子。左面的一页镌刻着“九一八”事变史实,由人民鉴赏家杨仁恺题写。 记者了解到,设计时曾在碑的背面留有设计者落款处,但是残历碑完成之后,贺中令说什么也不把自己的名字刻上去,他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能够去完成这样一件作品是自豪的,人们应该记住的是那段历史而不是这个建筑的设计者。 加高“身材”的张学良铜像 张氏帅府每天都吸引很多国内外游客,特别“帅府”门前的张学良先生的雕塑,更成为游客们合影留念的好背景。 承担张学良将军雕塑设计的是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张秉田教授。张教授告诉记者,张学良将军一生爱国,实行了东北易帜,促进了全国统一。本作品表现的就是东北易帜后的张学良将军,表现他心怀祖国、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 和其他人物雕塑不同,张学良雕塑的人物身材修长,俊朗挺拔,给人感觉英气十足。而这份成功的背后,则是张教授付出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张秉田告诉记者,他从1995年开始有了设计张学良雕塑的念头,从那年开始,他就大量收集其照片,最终在辽宁省图书馆,他找到了一张少帅民国时期的军装照片,照片里张学良不但非常精神,而且军服熨烫的整整齐齐。“后来有位专家问我,雕塑里军服没有褶纹是不是有点脱离现实,我就把这张照片给他看了。那时候,张学良的军服一般都是呢子料,而且还有专职勤务兵为其熨烫,军服没有褶子是很正常的事情。”张秉田笑着对记者说。 为了更好地表现张学良的气质,张秉田还适度地进行了艺术的再创作,有意识地把将军的身材加高,使将军像显得更精神、挺拔。而在衣纹的处理上,为了表现将军的威武,张秉田对衣纹进行了精练概括,使形体更加饱满有力;在表现将军的姿势上选择了挺拔向上;在表情上则是微皱眉头,嘴唇紧闭显得坚定;而手的姿势上,则一只手握着皮带,一手拿着手套,再现了张将军指挥若定、成竹在胸的气势。 “该雕塑坐落在张学良将军主政东北时期的重要办公场所———张氏帅

文档评论(0)

juhui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