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考试时间:2016年1月30日上午7:40-9:20,共100分钟】
武定一中高二年级2015-2016学年期末考试
政治试题
【考生注意】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按规定要求答题,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考试范围:《生活与哲学》
制卷 汤云莲 审卷 蒋兴旺
班级_____学号____ 姓名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40小题,每题1.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据此回答1——2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 )
A.....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
A........古代人把日全食称“天狗食日”。在古人看来,日食不但象征不吉利,而且是大不吉利。即所谓“夫至尊莫过乎天,天之变莫大乎日蚀”。上述观点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观点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9.2013年1月10日起,浓浓雾霾覆盖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环保部门的数据则显示,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这次强雾霾事件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解决十面“霾”伏的困境,我们( )
①应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
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规律
③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④要利用规律,治理污染造福人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2013年“两会”期间,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国家应当根据人口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造行调整持续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不能一刀切。这给我们的辩证法启示是( )
①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要坚持实事求是
③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1.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 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④做好量的积累,促进事物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2..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更是一个传大的社会运动。盘点辛亥要看“三个一百年”。即100年的历史背景,100年的历史本身,还要进行未来100年的历史展望。这是因为( )
①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需要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 ②要在事物的历史联系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作用
③时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是展望未来的基础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13.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但 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A.世界观和方法论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求真是新闻工作者永恒的价值追求。但真相往往不是漂在水上的浮萍,也不是清澈溪流中触手可及的卵石。深一点,才能真一点。“从地里长出来的”记者陈中华坚持用脚跑新闻,向我们诠释一个并不深奥的道理:“真一点”是价值观,“深一点”是方法论;“真一点”是新闻追求,“深一点”是现实路径。这一道理的哲学依据是( )
①学好哲学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 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③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新闻的发源地 ④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这是因为( )
A.新事物是新出现的事物,符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B.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C.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总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文档评论(0)